摘 要:建筑與景觀空間的互動設計的發展擴大了空間可變的可能性,可以滿足人對空間形態改變的需求。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要求,通過將互動思維引入建筑與景觀空間的設計上來,使得空間與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解決當下人們對于空間在個性化需求的矛盾,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空間的設計上來,使完成后的空間更具可變性,讓空間本身能夠與環境和人之間產生互動。
關鍵詞:互動設計;互動裝置;建筑與景觀
1 人們對于空間在個性化需求的矛盾
不論建筑還是景觀,都是一種文化一種氣質的表達,但是終究還是為人服務的,再好看再生態也不能擺脫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目標。
從建筑和景觀的屬性被定義以來,建筑亦或是景觀與人之間一直都是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二者與工具沒有什么實質的區別,其目的都是為了給人帶來更舒適更方便的生活。然而,我認為建筑和景觀與使用者之間一直是相對獨立的,并沒有直接的相互聯系。建筑和景觀在設計的時候并沒有顧及每一個使用者的想法,就像現在市面上的住房被廣大消費者使用,廣大消費者往往也是在這個空間中匆匆掠過,他們根本不會關心這個空間本身而更關心的是這個地方所帶來的空間屬性本身。說到與建筑和景觀空間“略過”,打個比方,一個人在一個建筑空間內居住或是在一個場所內游玩,他并不會花太多的心思在這個空間的外立面是不是有著自己心儀的形態,是不是使用了他所喜歡的顏色,哪怕這個外墻或者路面鋪裝本身采用了他最不喜歡的布局或顏色,他也不會對此有太多的異議。
他所關心的只是這個房間的空間是否好用,有沒有空間浪費,保暖采光是否達到自己的期望,通風防曬是否比較完備;他會關心窗戶是不是能再大一點,但并非是從構成的角度來考慮,而是從視野的角度來考慮。往往一個建筑被建造出來,就相當于被永久定型了下來,就算后期用哪種形式再加以修飾,也不可能在本質上改變這個建筑對于使用者內心需求的回應。
這個問題折射出來一個當下建筑與景觀行業現狀很大的問題,即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來講,當下的建筑和景觀講究的是批量生產,大多數不會去為使用者定制空間,而更多的采取了一種中和的方法:使用者會被扔在一道選擇題前面,選擇題內有很多選項(例:不同功能的場所,不同的戶型),結果往往是只能從這幾個選項中選出較為滿意的一個,自己卻不可以再補充一個新的選項。所以使用者就變得被動而沒有發言權。
2 互動思維下的建筑與景觀
互動空間設計的提出是計算機不斷地趨向智能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建筑和景觀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進步。面對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的復雜世界,為了實現空間的互動,以交互設計為基礎的互動建筑景觀設計則可以更好使空間的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互動融合,適應了這個時代所具有的特征。所以,互動建筑可以解釋為交互設計和建筑學科的集合。兩個領域的結合將使環境得到一種能力,可以使空間自身進行重新配置以及對物理變化做出自動的回應、反應和適應,也就是互動。在這里設計者意圖創造一種空間或事物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個人、社會和環境的需求,這就是互動建筑。
從理論上講,互動建筑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這些大部分還停留在實驗和概念的層面。其間創造了許多有具體解釋的互動建筑術語,例如:“智能環境(intelligent environments)”“響應環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智能建筑(smart architecture)”和“軟空間(soft space)”。在90年代,隨著參數化建筑設計手段的大力發展和參數化設計軟件的廣泛應用,建筑和景觀設計已經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開始將建筑和景觀融入動態的環境中,通過分析實驗和程序測算來得到所需要的建筑和景觀的樣式,這個空間在表達環境的同時也逐漸演變成環境的一部分。人們通過采用新方法計算過的信息處理數據可以控制物理適應反應,在優化性能的前提下開始重新嘗試將空間的設計由靜態走向動態。從此可以與人和環境進行溝通,像真正的生物體一樣自我適應,自我調節,自我演變,自我發展。而在21世紀初,交互設計開始進入各種建筑項目,如建筑外立面工程、購物廣場等,但這些是采用數字媒體的方式,而不是機器人技術。現在很多建筑項目主要通過裝備有互動裝置的Audrino(一個嵌入式系統平臺,為單板微控制器而設計,利用輸入/輸出支持和標準編程語言制作的簡單開放式硬件)的裝置來演示空間的運動,裝置與環境發生互動的工作原理:第一,收集環境信息(人的活動;環境內部自然的變換),利用計算機程序進行處理。第二,將收集的信息通過內部裝置進行計算和分類處理處理。第三,把信息歸納處理后,反映到對應的裝置上,通過裝置的機械運動從而帶動空間整體乃至局部的運動與變化,與外部環境(人的活動;自然的變化)得到互動。
當今全球范圍內,對于空間互動裝置的運用是建立在對建筑互動裝置未來發展趨勢上的,這種發展類型主要有3種:第一,對建筑表皮空間的探討。比如,互動動態顯示界面,它能夠捕捉人的動作和聲音,然后生成新的動作和聲音并結合著光影效果對外界進行反饋,形成與人的互動。第二,對建立與人交互沉浸的建筑空間的追求。主要是為營造一個人們可以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間。當人們在裝置形成的空間中漫游時,反饋裝置會根據人的動作行為發生類似于人一樣的運動,比如呼吸。第三,成為與環境互動的“形式機器”。通過傳感等機械裝置來反應外部的自然環境比如:聲音,光線,風等。
3 互動設計對建筑與景觀的塑造
互動建筑與景觀本身給予使用者一個選擇模式,利用互動建筑與景觀的互動性的來提供給使用者無數選擇。當使用者有無數個選項的時候,一定概念上就形成了“量變產生質變”。換個角度來說,這時候使用者變成了這個空間的“設計者”。使用者可以根據空間的互動設計來改變這個空間的大小、形狀,可以通過互動裝置的控制來改變空間光線的明暗與運動狀態,可以設計環境的冷暖與風速,使用者有了對于空間更多的掌控權。而建筑和景觀也因為可以隨著使用者的意愿發生改變,于是變成了為使用者定制的空間。
互動建筑與景觀的發展擴大了空間可變的可能性,可以滿足人對建筑空間形態改變的需求。空間可以以一種形象的方式顯示出一個人的情感,也可以顯示出一種數據,更可以顯示出一種需求。互動建筑與景觀在這里還可以解釋為是一個雙向通道。正如烏斯曼·哈克(Usman Haque)所說,這種系統采用的互動的含義必須是循環的,否則就僅僅是“反應”而不是“互動”??臻g真正的互動是一個多回路系統,進入這個系統就像進入了一個對話:可以進行持續不斷有建設性的信息交流,當人們與建筑和景觀在互動時應可以真正作為“參與者”而不是“使用者”。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A·福克斯.互動建筑將改變一切[J].陳曦,譯.裝飾,2010(03):44-51.
[2] 賈巍楊.信息時代建筑設計的互動性[D].天津大學,2008.
[3] 劉潔. 互動式建筑的設計及其建造研究[D].清華大學,2013.
作者簡介:危正(1992—),上海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與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