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澳角村前后有兩個半月形的沙灘,春夏來臨時,東南季風勁吹,南邊的海灘濤聲陣陣,北邊的沙灘卻溫柔平靜。秋冬時節東北季風盛行,南邊的海域,清靜恬然,而北邊的海域則巨浪奔涌,形成巨大反差。兩道金色的沙灘綿延漫長,漁港迂回曲折,島礁星羅棋布,礁石錯落,姿態萬千,海灘、山巒綠樹覆蓋。登上大肉山,極目遠眺,勢無際涯的湛藍大海盡收眼底,天光云影,海天一色。
澳角村,位于東山島的東南突出部,大肉山腳西側,由澳角、湖仔、大帽山三個自然村組成,海岸線長10公里,是東山島主要漁村之一。
湖仔村在澳角西面,面臨澳角灣,是一個漁村。該村因座落于經山和湖仔山之峽處,胡有“湖隙山”之稱,因村前臨海叫南湖,取名“湖仔村”。大帽山村因建于大帽山腰,故名“大帽山村”,人稱是東山島的海島山區。據詔安縣志記載:“大帽山在五都之南,泊浦村山最聳處。宋朝丞相陸秀夫曾扶帝泊船于此。”1990年10月,遷移至大帽山山腳下建新村,改為“大茂新村”。
澳角村歷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中后期,后有南澳、詔安、云霄、晉江等地十九姓漁民來此定居,因村址就在澳角沃的東北角,故稱澳角,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澳角形似鱟殼,幫有鱟殼沃之稱。清時高安縣五都三圖碧浦保“鱟殼沃”,民國時屬東山縣東南鄉澳角保,1950年4月23日解放,1996年改為陳城鎮澳角村。
東臨臺灣海峽,西接大陸板塊,南北各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灣,即澳角灣和烏樵灣,村址座落于兩個海灣的接壤處,構成“X”灣的奇特景象,是東山島通往臺灣及各地的主要港口,也是個著名古戰場。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在閩南一帶沿海操練水師,曾在此駐扎著一營水兵,并在澳角后海灣灘地挖一口井,史稱“國姓井”。清朝年間,澳角沃曾是施瑯將軍分隊戰船練兵、停泊、補給的重要基地。
澳角村依山傍海,風光秀麗,金色的沙灘綿延幾十里,漁港迂回曲折,島礁星羅棋布,礁石錯落,姿態萬千,海灘、山巒綠樹覆蓋。登上大肉山,極目遠眺,勢無際涯的湛藍大海盡收眼底,天光云影,海天一色,游人觀之胸懷豁達、怡然自樂。龍、虎、獅、象四個島嶼點綴其間。這栩栩如生、惟妙逼真、動感強烈的系列島群,猶如一件件精雕細鏤的藝術珍品,世人見之無不咋舌稱奇,被譽為“海上動物園”。影視界獨具慧眼,把這里當作天然影棚。先后有《盤石灣》《親緣》《寡婦村》《十三井地區》《秋瑾》等一大批影視劇在此拍攝外景。香港亞洲電視臺也曾到澳角拍攝過《哇,澳角……》風光片。著名畫家徐堅白的油畫把澳角自然景觀的神韻,躍然在他的作品上,著名作家王蒙、詩人蔡其矯、舒婷等人多次到澳角采風、寫生,體驗生活。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恩賜,得天獨厚的旅游景觀,使澳角越來越被世人所注目,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
澳角地處偏僻聚居十九姓氏,興許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緣故,民族文化廣為流傳,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巖洞島礁都有許許多多的傳說,或帶著神話的色彩,或帶著深刻的寓意,像涓涓細流,匯集到澳角這個“出海口”,隨著歷史的延續廣為流傳。《龍、虎、獅、象的傳說》《沉東京,浮南沃》《“大馬頭”萬載黃金》《智斗海盜》《抗倭忠魂》等故事、歌謠和諺語來自于民眾,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解放前的澳角,祖輩靠打魚為生,歷盡滄桑。兵荒馬亂,海匪橫行,民不聊生。那時的澳角,斷垣殘壁、滿目瘡夷,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澳角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漁業生產迅速發展,漁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漁村走上了繁榮富裕的道路。
澳角村大力實施“科技興海,以港興村,以海富民”的發展戰略,多方籌資,經過多年拼搏,建成了可同時停靠容納500多艘漁船的“幸福港”。漁業生產蒸蒸日上,成為全縣舉足輕重的漁業主產區,是福建省重點漁業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