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綜合實力突飛猛進,其經濟及金融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就目前而言,云南省金融發展仍然滯后經濟發展,并呈現出漸漸擴大的趨向。同時還存在著產業層次偏低、農村貧困面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在經濟增長下行和物價上漲的壓力較大,加之國際市場持續低迷,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這使云南省發展面臨更復雜嚴峻形勢,同時又有諸多有利條件和可貴發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分析云南省金融發展現狀,充分利用云南省資源,調整其金融結構,制定適合金融發展的戰略和改進措施,對于提升云南省金融發展水平,促進其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及意義。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Yunnan Province has the great development, it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dustry also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for now, Yunn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falls behi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ndency is gradually exp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 industry is low, the rural area of poverty is large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in Yunnan. Under the rising prices, the pressure of economic growth is large. Because of the continuous weaknes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in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world economic recovery are bigger and bigger. All of these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 Province more complex and they also bring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precious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this case, it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Yunnan, make full use of resources in Yunnan, adjust it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carry out suitable strategie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 enhancing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Yunnan.
關鍵詞: 云南?。唤鹑诎l展;金融結構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034-04
0 引言
自從中國加入WTO后,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對外經濟交往也日益密切和頻繁,而作為中國南部與南亞多國交界重要省份的云南省,要進一步發展云南經濟,除了要發展好投資、消費和對外貿易外,更需要一個良好的與之相配套的金融環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云南經濟雖遭遇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2007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依舊迅猛發展,金融體制改革也逐步深化。但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其的金融業活躍程度仍遠遠不夠,其金融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如缺乏外資保險公司,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發展相對遲緩,截止到2012年,只有4家外資銀行設立分行并經營,外資銀行落戶在省會城市昆明的積極性不高,仍缺少國際上知名的大銀行,全省銀行業多元化不足。但是,在國內金融業改革的大好形勢下,云南省正在探索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金融發展之路。
1 云南省金融發展的現狀
從現階段來看,云南省已經形成了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郵儲銀行和信用社以及少量外資銀行并存的銀行體系。大量的金融資源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并支持著該地區大中型企業的發展,金融行業的良好發展為云南省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務。但同時資本市場發育程度低,上市公司數量少,融資規模小,截止2012年底共82家證券經營機構,28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988.5億元。國內眾多知名的各大保險公司落地云南,保險業規模平穩增長,發展水平逐年提升,保險業務穩步發展,投資業務較快發展。
1.1 云南省銀行業的現狀
多年來,云南省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壟斷模式已形成了,大量的金融資源被它們壟斷,同時云南大中型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它們的支持,它們是云南省經濟建設的有力資金保證。隨著銀行類金融機構競爭日益加大,銀行種類日益多元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村鎮銀行數量增加到26家,營業網點增至42個,資產規模擴大到84.5億元(見表1)。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在云南省的分支機構出現了縮減的趨勢,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異軍突起,其經營狀況良好,東亞銀行昆明分行設立,成為云南省第4家外資銀行,穩健貨幣政策貫徹落實,信貸合理增長,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繼續擴大,2010年雙雙突破萬億元,2012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8049.4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4168.99億元(見表2)。全省銀行業從業人員、金融機構數量同比分別增加4597人和92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比年初分別減少34.4億元和下降0.4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同比增長21.3%。另外,服務于農村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非銀行業地方金融組織數量較快增長,至2012年年末全省已批準成立小額貸款公司484家,其中已掛牌營業430家。
1.2 證券業現狀
表3為2007 -2012年年度云南省證券業基本情況。云南省上市公司截止目前共28家,5年來共增加1家上市公司,市價總值也隨著經濟波動而大幅度變化,2008年最低僅有1123.4億元,2010年最高,市值為2777.68億元,截止2012年底,市值為1988.5億元,同比減少2.1%,降幅較上年大幅收窄。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發達省份的上市公司相比較依舊較差,在全國各個大中型城市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另外,證券累計成交量從2009年開始年年下滑,到2012年,成交量下滑3500億元左右,證券市場疲軟。
1.3 保險業現狀
云南省保險業規模平穩增長,發展水平逐年提升,保險業務穩步發展,涉農服務力度加大,投資業務較快發展。保險業金融機構積極支持服務云南經濟發展。
如表4(云南省保費收入和賠款給付)及如圖1統計數據可知,云南省保費收入逐漸增加,特別是2004年后保費規模急速上漲,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費收入從1997年的31.59億,到2012年增加為271.3億,翻了約9倍,賠款及給付支出也增多。2012年末,云南省保險賠付支出首次突破百億元,其賠付率為36.9%,而1997年僅為10.07%;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達到32家,較2004增加19家;保險業資產總額441.2億元,保險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經濟補償功能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另外涉農服務力度加大,2012年云南省保險業共提供涉農風險保障1303.2億元,比上年增加128.9億元;農業保險賠付支出4.1億元,同比增長44.1%,受益農戶達44.1萬戶,農業保險品種已基本覆蓋全省主要農業支柱產業。
而從保險密度及保險深度角度來看,云南省2012年保險密度為585.8元/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省各地區的保險密度也在不斷提高,中國保險密度2007年達532.4元/人,2012年過保險密度為1046.64元/人,與發達國家差距更遠,美國1975年保險密度為494.8美元,1985年達到1256.8美元,根據匯率兌算,目前云南省的保險密度僅達到美國70年代水平。同時2012年云南省保險深度為2.6%,保險深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云南省金融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云南省金融行業整體上發展不錯,特別是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窗口和門戶,云南經濟和金融都加速發展,但其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差距,云南金融發展支撐全省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2.1 省內銀行競爭力低,發展緩慢,產品、服務單一化
在云南省,銀行作為金融業主體,雖然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幾大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但是,截止12年底外資銀行僅4家入駐云南市場,銀行的管理和經營需更進一步深化,較為傳統的存貸業務依舊是各種銀行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焦點,而像中間業務這類銀行經營的新增長點上的研發水平仍然不夠,而且在城市各個角落“地毯式”地鋪設營業網點是各大商業銀行慣用手段,仍然存在經營成本偏高,規模收益偏低的局面。其次,較弱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健全的金融服務功能和缺乏靈活性的金融機構運行機制,導致各銀行推出產品及服務比較單一,由此可見,我省銀行營銷中存在著的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2.2 證券市場發展相對滯后
以銀行貸款為間接融資方式是云南省一大特點,而用于直接融資的證券市場占比非常小。這樣造成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之間的結構比例不均衡,導致商業銀行面臨過度的金融風險,并沒有分散金融系統內部的風險。其次,云南的經濟發展本就較落后,中小企業發展非常緩慢,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是大部分企業所缺乏的,同時,符合上市資格的公司又不是太多,在證券市場上籌集資金的能力要遠遠低于其他發達省份。再者,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云南省股票和債券的融資比重偏低,其證券市場的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因此,資本市場的風險管理水平不僅從整體上被限制了,而且公司治理作用的發揮也受到了影響,導致資源配置效率被降低。
2.3 保險市場發展相比落后
盡管云南保險業發展勢頭良好,發展水平逐年提升,涉農服務力度加大,投資業務較快發展。但是該市場的發展仍然沒有達到成熟的階段,還存在些許問題。
第一,隨著保險市場的擴大逐年增加,保險從業人員市場勞動力供給小于需求,導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存在銷售誤導等問題,誤導了消費者對保險的了解和認同,阻礙保險業的發展。第二,保險產品同質性非常高,市場競爭更多以價格競爭為主,監管不到位,一些小型保險公司出現“惡性競爭”,擾亂保險市場正常秩序。其次,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開發遠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2.4 金融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
由于云南省位于西南邊陲,受地理、地形、交通和外貿基礎設施發展相對落后的制約,云南經濟的外向度偏低,盡管經濟突飛猛進,金融業也快速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機構的組成結構及金融發展還是匹配不上經濟增長的態勢。到2012年底,云南省外資金融機構依然不多,僅有4家外資銀行入駐。證券公司從2007年來一直只有2家,而上市公司從2007年到2012年僅增加2家,說明云南省的金融發展相比經濟發展非常緩慢,這有可能會對今后云南經濟的發展產生負影響。
3 促進云南省金融發展的對策
3.1 實施金融扶持政策,大力發展本地區金融機構
云南省資金來源匱乏,金融發展滯后,來靠財政投入的單一投資制度不足以支持云南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地方金融機構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地方金融實力的壯大,加強業務流程的整合,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強化,約束機制的完善來推動國有商業銀行深化改革,支持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從而能有效促進云南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的高度重視,政策性金融業務的發展和完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將能構建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同時,推進金融業發展還需要與金融監管機構和人民銀行共同做好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3.2 合理規劃金融產業布局
第一,云南應把握住橋頭堡建設和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歷史時機,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積極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戰略,發展循環經濟,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提高生態保障能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提高五大支柱產業——生物資源產業、煙草產業、有色金屬產業、旅游產業和電力產業的競爭力。把非戰略性投資領域對非國有制經濟全面開放,激勵非國有經濟投資主體拓寬投資領域,在更寬泛的產業空間內形成與國有制經濟互為開放的分工協作關系使之成為可能。第二,通過高效利用金融機構資金和發掘潛在資金,并且引導好資源配置,提高企業以及項目建設的資金凝聚力。第三,股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拓寬金融機構服務范圍,增強中小企業信貸服務和金融優惠政策。第四,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信貸投入,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效率最大化。
3.3 提升銀行競爭力
銀行的管理和經營需更進一步深化,學習和借鑒西方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理念,并積極的探索市場營銷方法,進行市場細分,不斷推出特色服務;緊跟金融動態,推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金融理財產品等等。從而提升當地銀行競爭力。
其次,政府需要提高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創造外資銀行進駐的條件,鼓勵國內外投資銀行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加速金融機構多元化,提高云南省金融發展的速度。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加大銀行間市場競爭力,提高金融系統資金的運用效率。最后,學習研究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經驗、金融服務工具和高質量的服務方式,從而提升原有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等。
3.4 加快保險業的發展重視和發揮保險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保險行業一直在金融業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云南省也不例外。隨著迅猛增長的經濟,云南省人均收入一直上漲,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逐年提高,同期反應出來還有人們的保險意識也逐漸增強,在經濟加速增長的帶動下使得云南省保險業發展較快。然而面對保險行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仍然需繼續完善。
3.4.1 加大對保險從業人員的輸出和提升保險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由于保險行業的特殊屬性,涉及行業的層面較為廣泛,需求大量各種專業的人才。同時,保險行業有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它又是一個專業性很強行業,這就需要從業人員具備更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知識。第一,完善保險專業在大學中的培養體系,一方面,在各大高校(特別是實踐性高校)中加設保險學相關專業,擴大招生。另一方面,加大教學培養力度,教學中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需更多考慮結合保險實踐,增加其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第二,在保險業內建立起一套保險從業人員的培訓系統,對保險從業人員做定期培訓及考試,保證保險從業人員對保險產品及知識的熟悉度。
3.4.2 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開發和推行強制保險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環境復雜化,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保險的需求也多樣化,提升保險市場的產品開發和創新能力,對提高云南市場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是非常重要的舉措之一。
其次,雖然大家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保險意識及購買能力也變強,但相比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單位、團體及個人在面對風險時,總抱有僥幸心理,沒有防范意識,所以對一些普遍存在的風險或者對某些集中群體應由政府牽頭推出強制性保險,如“學平險”,“航意險”,“醫療責任險”等,在發生事故時,特別是重大事故時,一方面被保險人能由保險公司提供物質上的補償,減輕風險發生時的傷害,另一方面,提升社會穩定性。
3.4.3 加強監管
一方面,各家保險公司應加大自查力度,加強防范銷售誤導等違規行為。另一方面,保監局可以建立消費者投訴和咨詢渠道,對存在消售誤導的個人及公司進行嚴厲懲罰。并加強對整個保險市場的監管,防范 “惡性競爭”的出現,擾亂保險市場正常秩序。逐漸改變人們對保險業的理解和提升人們的保險意識,形成良性循環。
4 結論
由于云南省位于西南邊陲,受地理、地形、交通和外貿基礎設施發展相對落后的制約,云南經濟的外向度偏低。通過對云南省金融業中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分別進行分析,發現盡管云南經濟突飛猛進,金融業也快速發展,但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是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發展還是匹配不上經濟增長的態勢,其金融業活躍程度仍遠遠不夠,金融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如銀行業雖不良資產在下降,資產總額在上升,從業人員也在增加,但總的來說,仍存在發展慢,產品單一的情況。另外,整個證券市場發展相對是滯后的,一方面上市公司數量增長少,其次市值和盈利能力相對較差,證券累計成交量也在下滑,證券市場出現疲軟。相對而言,保險市場發展得更好,整個云南省保險業規模增長平穩,分支機構和保費收入增幅較大,以及農業保險業務也在增加。但仍然存在產品同質化,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以及整個云南保險市場保險密度和深度都低于其他發達省份。對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議,為云南省探索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米建國,李建偉.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思考與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月刊),2002,04:23,30.
[2]艾洪德,徐明圣,郭凱.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07:26.
[3]程明高.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機理分析——從信息經濟學和交易費用經濟學角度所做的解釋[J].財貿經濟,1998,06:9.
[4]冉茂盛,張宗益,馮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檢驗[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3:123.
[5]周業安,馬湘君,趙堅毅.政府行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J].河南社會科學,2007,01:55.
[6]曹嘯,吳軍.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格蘭杰檢驗和特征分析[J].財貿經濟,2002,05:43.
[7]陳軍,王亞杰.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08:48,51.
[8]楊曉敏,韓廷春.制度變遷、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6,06:70.
[9]貝多廣,黃為.金融發展的數理與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4,08:22,26.
[10]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實證與政策[M].一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0.
[11][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一版.周朔,郝金城,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5.
[12]李正輝.金融發展視角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分析[J].經濟問題,2006,08:22-23.
[13][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一版.周朔,郝金城,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3-34.
[14]楊小玲.社會資本視角下的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1997~2008年省際面板數據研究[J].產經評論,2010,03:97.
[15]王凱慶.云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
[16]任佳,等.橋頭堡建設中的云南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M].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