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英 常俊霞
摘要: 分析渭南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生活現狀,全面了解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方面的困難和疾苦,探索渭南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多元化養老保障機制,從制度構建上防范未來計劃生育家庭養老高峰期來臨時所面臨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Weinan living status in rural planned-parenthood families, with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 of difficulties and suffering of rural family planning, and explor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 Weinan rural planned-parenthood families. And it also takes precautions against the problem of elderly pension during the peak of family planning in the future in accordance with system construction.
關鍵詞: 多元化制度;計劃生育家庭;養老風險;制度構建
Key words: pluralistic system;planned-parenthood families;pension risk;system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048-03
0 引言
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在農村,成績和問題也主要在農村。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計劃生育夫婦已經或即將開始進入老年期,“老有所養”將成為日益強烈的現實需求。因而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形成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機制為目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我市實際,積極整合財政、民政、扶貧、社保、計生部門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方面的資金,從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是獨女領證戶、雙女節育戶著手,探索建立渭南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機制,創新養老模式,逐步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后顧之憂,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
1 當前渭南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問題的基本現狀
1.1 經濟收入有限,自我養老的資金儲備不占優勢
目前,在以家庭自我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的農村,希望自己在年輕力壯時候提前為自己存點養老錢。但是,大部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經濟收入比較有限、除用于生活消費和農業生產外,還要承擔子女教育和人情往來的費用。有些家庭因供子女上學,甚至幫子女買房子,已經入不敷出,根本無力給自己儲備養老資金。雖然獨生子女父母更需要提早準備養老錢,但實際情況卻恰好相反。同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一生中要面臨到生、老、病、死諸多風險,在當前農村的低生產力水平之下,單靠土地收入遠遠不能保障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基本生存。因此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在醫療、教育等日常消費開支急劇膨脹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民根本顧及不了自己的養老問題,沒有足夠的經濟剩余作為養老資金。
1.2 “看病難、看病貴”,擔心未來養老問題
據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社會藍皮書公布,在調查的17個社會問題中,“看病難、看病貴”首次排在首位,成為最突出的社會問題。“看病難、看病貴”不僅使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影響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居高不下的醫療費無疑是多數普通家庭的夢魘,以致全社會都為疾病與貧困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從我們收回的有效調查問卷中發現,所有的調查對象最擔心人老生病或患有重大疾病,農民群眾不敢有病,有病不敢去醫院,小病不去看。大有生病猛于虎的懼怕心理。所以絕大部分農戶都希望政府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給予適當的醫療扶助。自從實施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以來,廣大農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保障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實質性問題。
1.3 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額低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稱為“新農保”是以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養老待遇由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狀況并不盡如人意,不僅籌集資金少,農民參保水平也比較低。實行減免農業稅改革后,農村集體經濟與從前相比變得薄弱,集體分擔的那部分養老金很難兌現,而政府那部分養老資金的投入有限,對大部分農民起不到太大的現實意義。
1.4 在農村鄉鎮養老服務機構幾乎是空白
農村老人不愿意離開所熟悉的生活環境,該如何養老?可以說,中國農村養老問題幾乎是個空白。對此,很多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由于資金不足造成的,而且,城鎮養老已經問題重重,政府更沒有精力顧及農村養老問題了。說起農村養老問題,有人認為“農村養老問題應該趕快提到政府的日程上來,不能再拖了,否則問題只能越來越嚴重。”所以,目前我們最重要的是依據農村各個家庭的收入狀況和養老意愿,探索農村的互助養老模式,養老場所由鄉、村提供,民政部門負責組織,以鄉鎮(街道)建立集供養、寄養、照料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切實履行政府養老服務兜底職責。
1.5 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對未來養老的觀念還有待轉變
歷史上,我國的老年贍養是以孝為核心在家庭內部進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國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刻的社會影響。儒家認為:“孝為百行之冠、眾善之始,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傳統的“子孫滿堂”觀念在農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家庭的依賴性、對子孫的渴望會進一步強烈。有關學者的調查表明,老一代的人趨向家庭養老,而中年人則已經開始走出“養兒防老”的圈子,轉向社會養老,但部分農民“養兒防老”的傳統保障意識依然存在。我國養老模式正處在以家庭養老為主向社會養老為主的過渡階段。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渭南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幾乎沒有社會養老金,有些家庭通過傳統的收養義子,為未來實現家庭養老做好準備,還有一些雙女戶家庭通過招上門女婿使自己老有所依。可見,在農村,家庭養老仍處于主體地位。與此相對比,人們對社會養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認識。
2 完善渭南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的建議
2.1 適當提高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在“新農合”中的報銷比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得到億萬農民擁護的重大民心工程,各級財政大力補貼,直接減輕了農民群眾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負擔,為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起到了重大作用,受到廣大農村群眾的普遍歡迎。但是,作為那些因為遵守計劃生育政策而少生子女的計劃生育家庭來說,要籌集大額醫療費便有困難,因此,政府在制定醫療保障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他們的特殊困難,進一步完善利益導向機制,讓計劃生育家庭優先享受更多的優惠、扶持、救助、保障等政策,在新農合規定報銷標準的基礎上再提高住院報銷比例。同時發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采取一些措施,給予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傾斜或補助,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真正落到實處。
2.2 提高農村計劃生育家庭投入,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保障機制,確保法律規定的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各項獎勵優惠政策。2004年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人口計生委財政部關于開展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工作意見》,獎勵扶助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夫婦年滿60周歲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標準發放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目前僅有的優惠補助政策對計劃生育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和雙女戶的政策呈現出不穩定和支持力度不足。我們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村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扶助金,并將其納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2.3 以“國民基礎養老金賬戶+個人養老金賬戶”建構并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新農保”按照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原則,實施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的繳費方法,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對基礎養老金給予全額補貼,盡管現階段的保障水平較低,但相比之前的“老農保”已有很大進步,成功向社會養老邁進,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子女的經濟負擔,使農民養老無后顧之憂。“國民基礎養老金”是國家基于道義與責任,立法規定給予農民的低有保證、高有限額的強制性的基本保險,其資金來源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及利息。“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來源則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金、獎勵扶助金及利息組成。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要激活各方面的資源,讓計劃生育家庭父母老有所養。同時養老保險要規范化、制度化、有保障、有監督,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之憂。
2.4 在農村,結合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鄉鎮敬老院為基礎,積極構建新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渭南全市各類收養性養老機構41所,涵蓋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種類型養老床位3900張,遠遠不能滿足養老服務需求。最新出臺的《渭南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中對社會籌辦的養老院提出了扶持政策:2014年起,對用房自建的社會力量新辦的養老機構,且床位數在100張以上的,按核實床位數給予一次性補助,其中對新建的市級民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助2000元,對新建的縣級民辦養老機構補助1000元。對已收住老年人的民辦養老機構,經統計后按實際占有床位,每年給予每張床位300元的運營補貼。良好的政策導向將給養老行業的發展帶來契機,同時也為政府的監管提出了挑戰。
結合渭南市實際,積極整合財政、民政、扶貧、社保、計生部門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方面的資金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的力量,成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從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初步建成一套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讓很多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周全的養老服務,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
2.5 培養人才,做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對養老問題的觀念轉變與管理工作
要加強人才培養,加強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培訓。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社會調查搞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問題的觀念轉變,使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向社會養老模式轉變。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建立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護理、營養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再次加快培育從事養老服務的志愿者隊伍,實行志愿者注冊制度,形成專業人員引領志愿者的聯動工作機制。最后還要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按照統籌規劃、實用高效的原則,采取便民信息網、熱線電話、愛心門鈴、健康檔案、服務手冊等多種形式,構建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在養老機構中,推廣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電子檔案,通過網上辦公實現對養老機構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網絡為支撐的機構信息平臺,實現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服務的有效銜接,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
3 結論
當前,80后獨生子女現在已經陸續步入婚姻家庭,其父母已經邁入老齡階段,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結構的變遷,該類家庭養老方式不能遵循單一家庭養老模式供給,應多管齊下,采取政府、社會、商業、家庭、個人儲蓄多元養老渠道,以應對西部欠發達地區計劃生育家庭即將到來的養老風險。
參考文獻:
[1]渭南市“十二五”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規劃,渭南市人口與計劃生育網站,2011-8-24.
[2]潘錦棠.中國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的政策與實踐[J].甘肅社會科學2008(6):1-5.
[3]周德祿.農村獨生子女家庭養老保障的弱勢地位與對策研究——來自山東農村的調查[J].人口學刊,2011(05).
[4]沈越,張可君.經濟政治與社會[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