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南海問題漸成為關于中美關系的最重要話題,雙方在外交和輿論場不斷相互喊話,軍事上也出現緊張氣氛甚至摩擦。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對抗似乎正在通過南海問題展現出來,彼此都開始從戰略層面評估對方意圖。
最新的話題是“南海軍事化”“航行自由宣示行動”,雙方國內都出現“武力相向”的聲音。而圍繞南海問題的齟齬,進一步凸顯了雙方戰略互信的缺失,對抗情緒也在兩國社會上擴散。美國學者戴維·蘭普頓用“中美關系日益接近一個‘臨界點”來表達擔憂。由此可見,南海問題即便不是造成中美關系困境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個重要“催化劑”。
對于導致當前局勢的原因,中美看法全然不同。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正是由于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南海問題上拉偏架,甚至直接走向前臺插手干預,使問題復雜化,讓南海議題愈來愈熱。而美國方面的聲音則認為,中國“不遵守國際法”,在南海搞武力脅迫,意圖排擠美國力量,用“切香腸”的漸進模式控制整個南海,讓南海變成中國的內湖。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南海問題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部分東南亞國家間歷史遺留的局部爭議問題,其本源焦點是圍繞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權益之爭。世界近代史乃至二戰后發生的冷戰,在許多亞非拉國家中埋下爭端的隱患,但像南沙島礁這種爭議在世界上并不鮮見。
20世紀60年代末在南沙附近海域所蘊藏的大量石油被發現,加之聯合國的《大陸架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涉及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陸續出臺,島礁爭議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對于南海的關注焦點從島礁之爭進一步擴展到海域劃界之爭。但南海問題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局部和可控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度過了“黃金二十年”,合作得到長足發展,經貿關系尤其令人矚目。自1991年至2010年底,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總額從不到80億美元增長了約37倍,增至近3000億美元。這期間中國的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而東南亞國家除了內部存在困難的個別國家,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總量也都增長了5倍以上。
南海形勢是從2009年、特別是從2012年后開始加劇緊張起來的。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在東亞區域合作經歷蓬勃發展之后,南海問題如何發展到了今天這一步?這個過程中都發生了什么?顯然不是一件事或者一個原因導致事態的擴散和變化。那么,是什么事、什么行為導致了什么樣的反應和結果?這些是非常值得回顧和審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