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局勢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是各種行為和言論在多條線索上相互糾纏、影響、互動的結果,也是國際環境和地區安全形勢變化使然。造成局勢螺旋升級、各方不斷相互刺激的因素中,不僅有基于主權、資源、戰略安全訴求的現實利益糾葛,也有各方記憶中歷史脈絡的缺失和信息的不連貫,更有相互之間戰略意圖和政策目標的揣測與猜度。美國作為一個南海域外大國,其加大介入和立場的調整變化是2009年以來南海局勢復雜化的主要肇因。大家關心的是未來的局勢會如何發展?美方關注中國下一步將采取什么新的行動,而中方對美方意圖也產生深深的懷疑。圍繞南海局勢和南沙群島的爭議,存在矛盾激化甚至戰略誤判的風險。
中國在南海的利益訴求多少年來一以貫之,那就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性和維護地區和平安寧的需要。觀察中國不能忽略歷史維度。中國雖然正在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歷史的烙印仍然深刻,我們這個國家是在帝國主義鐵蹄侵略和踐踏之下跌跌撞撞進入20世紀的,中國人民無法忘懷曾有一個多世紀的屢遭外敵入侵、強權欺凌的屈辱經歷,那是國家和民族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正是基于此,中國人民和政府始終對涉及領土主權完整的問題抱有極強的敏感性,絕不會允許那樣的事哪怕在局部重演,這是外界在看待和判斷中國時必須了解和考慮的。誠然,現在已經沒有能對中國的生存與發展構成根本性挑戰的重大外部威脅,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與合作,這方面的信念與承諾沒有也不會改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4月28日在亞信部長會議上強調指出:中國一貫致力于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堅定維護自身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堅持通過同直接當事國友好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議。從王毅外長與東盟國家的接觸中可以看到,中方提出的“雙軌”思路,即由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爭議、中國和東盟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東盟也認識到控制局勢,重回對話軌道的重要性。
對中國在南海的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首先,中國南海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海洋權益,向是以靜制動、后發制人。中國民眾絕不會允許任何國家進一步損害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權益,因此強烈期待國家有能力維護自身利益。中國將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權益,并增強管控局勢和避免進一步損失的能力。目前看,只要沒有重大威脅,可以繼續本著尊重歷史的態度,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中方致力于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議的政策不會改變。
其次,中國的南海政策需要專注到維護航行自由和航道安全。南海是國際戰略通道,有世界上最繁忙的商業航線,每年全球貨物海運總量的40%要經過南海,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攸關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重大利益。中國貿易和能源70%—80%也依靠南海航線,是南海通道最大的使用者,南海也是中國海軍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第三,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南海的最大公約數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中國沒有旨在謀求所謂地區霸權的動機和設計。中國之所以一直努力管控與爭端方的矛盾和分歧,就是考慮到周邊總體環境的重要性。今后需要更多地向外界提供信息、分享資料,以期增進了解;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務,以增加地區的安全與福祉;通過與東盟國家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共同構建地區有效規則。長遠看,作為南海最大的沿岸國,中國應在南海保持軍事防御和維護和平的能力,增強推進談判解決爭議的主動地位。
第四,中美在南海的共同戰略利益是航行自由和安全以及南海周邊地區的繁榮穩定。中美之間在南海并不存在爭議,兩國應該通過對話、澄清彼此意圖來擺脫目前南海問題帶來的安全困境和誤解。中美需要也應該能夠在南海逐步走向合作。中國正在建設海洋強國,世界范圍內的遼闊海洋對中國的發展和全球合作越來越重要,中國的海洋視野注定要超越南海。外界用陸權思維和傳統的海洋控制理念去揣度中國是沒有道理的。
未來形勢如何發展取決于各方的認識和選擇,如果選擇合作,可能是多贏;如果選擇對抗,則可能是僵局甚至沖突,任何一方都難以從中完全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