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明


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九三學社的優秀領導人,九三學社第七屆、八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原副省長,貴州大學原校長;我國著名冶金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采棟,因病于2016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徐采棟雖然走了,卻將“徐采棟”這個名字隨同貴州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載入共和國的冶金史,將科教興黔、科技創新的火種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向貧困決戰的勇氣根植在貴州人民心里。
您走了!在2016年4月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向過去的98年崢嶸歲月揮手告別。
一
回首來路,從1919至2016,從江西奉新到成都、玉門、重慶,從大洋彼岸到偏遠艱苦的貴州,再到首都北京,近一個世紀的風云歲月里,您追求科學探索真理的腳步始終不曾停歇。即使是耄耋之年,您仍為祖國大西南連片貧困巖溶地區脫貧與振興奔走調研、建言獻策。報效國家傾盡所學,回饋人民竭盡全力!歲月漫長不忘初心,正是您一路前行推動人生蝶變的原動力、加速器。
一路走來,人生境況無論順逆、工作崗位如何變遷,您始終抱守一份赤子情懷,面對科研挑戰知難而上,治學為官有責任勇擔當,人生因此多彩,磨難最終成就輝煌。仰望您98年風雨人生,“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品格始終影響著您的人生走向和事業抉擇。為民族振興、為國家發展和富強貢獻才智的理想信念使您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過程中,逐漸把自己雕琢成器。
很多時候,信仰是選擇的結果,是人生前進的方向和力量,您與貴州結緣或許正是如此。
194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剛屆而立之年的您在大洋彼岸的法國獲得了博士學位。國外優厚的待遇和科研條件自不必多說,祖國需要和親人的召喚在心底回旋。是走是留?憑著一腔熱血和赤子情懷,您沒有更多猶豫——“回去!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即使回來,您仍有許多更好的選擇。時值建國初期,國家各行各業各部門都急需建設人才,留學歸來的高級技術人才更是炙手可熱備受歡迎,可您卻偏偏選擇了條件尤為艱苦的貴州,并扎下根來一干就是近半個世紀。多年后您才吐露初衷:“貴州雖然十分落后,但礦產資源豐富,有全國最大的鋁礦。我是搞冶金的,所以我選擇了貴州。我想把所學的知識用于有效的開發貴州天賜的豐富礦藏資源,改變貴州落后貧窮的面貌。”
二
那時的貴州正面臨著如何振興地方經濟、恢復和推進工業生產問題。省委省政府求賢若渴,急需像您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對貴州礦產資源和工業生產現狀的勘查調研,以及對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和生產工藝革新。英雄可以有用武之地,才華能夠盡情施展,這對一名專業科技人員而言是幸運也是一種幸福。工作中您傾注了極大熱情,主持和參與了許多冶金化工項目的研究。針對有色金屬及黑金屬在資源利用及冶煉工藝方面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環節更是開展了夜以繼日的科研實驗,那可真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項項科研成果捷報頻傳。在您的指導下,貴州的冶煉工藝不僅理論上有突破、創新,而且用于指導生產實踐成果突顯,真正實現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1950年到1952年,貴州第一塊鋁錠問世;小高爐煉鐵項目試驗成功,生鐵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1953年高爐煉汞實驗獲得成功,汞產量和回收率大幅提高,勞動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生產工藝被國內其他煉汞廠競相采用;1954年研究利用貴州銻礦資源提取銻氧粉和精銻獲成功;1956年電解法制取高錳酸鉀的試驗在國內首次實驗成功,后在遵義建廠投產,遵義因此成為國內生產高錳酸鉀的主要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外;1957年豎爐制鈣鎂磷肥試驗一舉成功,從1958年起,在全國各地陸續建廠投產,至今該工藝仍是產品生產的主要方法。在科研之余,您還將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加以總結,上升為系統化的理論。先后發表了專著6部、論文10余篇,其中《煉汞學》是我國第一部有關煉汞的學術著作,《汞冶金物理化學》填補了我國冶金理論的空白,該書被日本翻譯為日文,在國內外冶金屆引起較大反響。即使在“文革”時期,挨批斗、“蹲牛棚”身心遭受迫害的情況下,您仍堅持撰寫《鋅冶金物理化學》。1978年,您因汞冶金和鋅冶金理論工作的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
1982年,63歲的您出任貴州分管教育、科技、文化的副省長。在重要的行政領導崗位上,工作內容涉及的領域更寬、范圍更廣、需要解決處理的問題也更多了。起初,行政工作并不像科研工作那樣讓您干起來得心應手,使您在思想上曾產生過動搖,但組織的信任和同志們的支持,給了您無窮的力量和信心。您在副省長的崗位上又為貴州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的發展殫精竭慮,做了許多工作,辦了許多實事。“教育事關國家千秋大業,基礎教育和師資培訓絕不容忽視。任期內要想盡一切辦法,排除一切困難為大學修建教學樓、圖書館和實驗樓,要把全省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學校危房改建一新”,這是您上任伊始走遍全省各大中小學實地調研后給自己定的目標任務。此外,您還自任扶貧團團長,組織科技人員培訓貧困地區農民,僅1986年,就帶動了近1.1萬名科技人員進山下鄉,他們走苗鄉、進侗寨,出主意、搞咨詢,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給他們推廣良種、雜交水稻、改良土壤、大搞養殖……農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扶貧成效顯著。1987年,中國科協在全國推選兩人介紹扶貧經驗,您就是其中之一。
三
1988年,您調離貴州出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貴州畢竟是您融入精神、承載著理想和信仰的地方,即便身在數千里外的首都,您依然時刻關注著貴州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牽掛著貴州農村群眾的生活改善。扶貧工作“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貴州一定要走科技興黔之路,在您的策劃推動以及親自領導下,科技扶貧服務團、各民主黨派中央及全國工商聯聯合幫扶畢節試驗區、黔西南州星火計劃科技扶貧實驗區……一個個影響深遠、前景廣闊的項目相繼在貴州高原萌生、發展,其強大的生命力如一座座豐碑在貴州大地矗立,彰顯著您的關懷和貴州人民向貧困宣戰的勇氣和決心。
您雖然走了,卻將“徐采棟”這個名字隨同貴州亙古以來的第一塊鋁錠、第一張鋁箔,以及“高爐煉汞”、“鼓風爐處理低品位氧化鉛鋅礦”、“電解法制取高錳酸鉀”、“豎爐制取鈣鎂磷肥”等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載入共和國的冶金史,永垂不朽!
您雖然走了,卻將科教興黔、科技創新的火種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向貧困決戰的勇氣根植在貴州人民心里。
今天,貴州全省的干部群眾正凝心聚力奮進在精準扶貧脫貧奔小康道路上,努力實現著您曾經的預言和期待:“貴州擁有雄厚的資源,一定能實現小康,用金飯碗去品味富裕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