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德尼其其格 奇烏拉
摘 要 基于分析目前的電視研究,提出了筆者的觀點,電視的影音傳播方式在新媒體時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因此,新媒體時代電視研究應當回歸到電視的影音本體上,深入研究影像和聲音符號,以及相關敘事,才會有電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 電視;影像;聲音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07-02
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打破了媒體間的差別、也打破了傳播方式之間的差別。學界和業界都在探索不同媒體不同的生存和發展的策略。在這紛繁復雜的現狀中,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探討電視媒體的影音本體,對于電視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014年第十屆金鷹節的互聯盛典頒獎晚會,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詮釋了媒體融合的融洽氛圍。從剛開始媒體間相互排斥到媒體間融合的融洽氛圍,新的媒體時代真正到來。渠道、平臺、形式的多樣化,很多不可能成為可能。優質的電視內容將會成為電視媒體最大的優勢,因此,研究電視表現的基本語言,視聽符號和敘事的研究才是電視的核心研究所在,也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核心競爭力。電視的符號學和敘事學層面的研究起步比較早,但是都不夠深入。加上新的技術和平臺,也有必要重新審視電視符號和敘事。比如:前面提到的金鷹節互聯盛典中首次使用了源于互聯網的“彈幕”,在現場直播中與觀眾互動的大量的評論在電視屏幕上飄過。這不僅是一種新的互動形式,還是一種字幕符號在電視屏幕上一種新的展現方式。
電視研究有廣度,缺乏深度。能夠解決問題的具體研究更加少,這也說明業界和學界的一種脫離。“今天的大學傾向于更看重那些叫做新媒介的東西,將其視為文化的高端領域,因而也更值得研究?!绷硪环矫妫皩嶋H上,電影和電視研究過去30多年里最重要的成就是離開‘宏大(甚至是‘媒介)這一層面的抽象研究(這和離開理論是不一樣的),轉向電影和電視是如何與文本和日常生活的節奏交合的這樣一些問題?!惫P者認為電視研究應著眼自己的本體研究,并且深入下去將會對電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不變應萬變”,媒體形態多樣化的今天,“電視是否會消亡”這一論點,已經基本有共識,即不會消亡。電視只要抓住自己的本體,不被網絡媒體所裹挾,才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否則變成網絡媒體的“跟屁蟲”,失去自身多年來打造的公信力和主流地位,失去忠實的受眾,這才是電視面臨的重大危機。因為在20世紀末電視發展的黃金期,中國電視培養了大量的忠實觀眾,他們依然具備穩定的電視收視習慣。在2013年12月21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發布的“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調查結果中,電視是中國民眾接觸頻率最高的媒體,每周平均6.29天,并且電視在受眾心目中的可信度最高,量化值為7.50(1~10分量表)。隨著受眾媒介消費形態的多樣化,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受眾接觸所需要信息的難度提高,毫無幫助地放任受眾自己選擇本身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這也恰恰是電視發展的機遇。
電視的本體,亙古不變的是它的表現手法,即影像和聲音。
1 影像要素
影像作為主要的電視表現手段,從符號學和敘事學的角度深入研究其規律,是電視本體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影像作為一種視覺符號,應具備來自于符號學意義上的能指與所指的功能,相關研究在美國和港臺地區比較多。阿瑟·伯格認為:“在將符號學應用于電視研究時,我們應該注重該媒介‘符號的功能層面,它與符號的傳遞有所不同。由此可知,電視最值得探討的是該媒介所使用的攝像機鏡頭類別?!彼麑⒕皠e的所指與能指、攝像機操作方式和剪輯方式的所指和能指做了部分總結,從而深入分析其表達的意義。推鏡頭的能指是“推進”,所指是“注意、集中”。臺灣學者王泰俐在研究電視新聞感官主義時,就從新聞內容、新聞形式以及新聞敘事3個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其中新聞形式就涉及到了新聞視覺文本,并且從電視文本中列舉出具有感官主義的影像鏡頭以及編輯技巧。新媒體時代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影像表達,比如微信公眾號“一條”“二更”等。作為影像表達的“前輩”,電視從業者更多關注了網絡媒體,談論更多的是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如何生存等宏大問題,卻忽略了電視表現手法的核心——如何用影像來傳達信息。這種忽略本體研究本身就是電視研究喪失自信的表現。用畫面語言來傳達信息,通過影像來完成敘事,國內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電影,而電視符號敘事的研究較少。筆者認為電視節目的符號學分析,有助于拓展電視影像的表現力。其中包括電視文本的程式化、重要影像符號的能指以及所指(意義)、電視媒介的技術手段對電視文本的影響、影像符號所涉及的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學的問題等。
2 聲音要素
電視新聞節目的聲音要素主要以語言為主,包括解說詞和同期聲。對于解說詞和同期聲的語態研究比較少。如:當前電視語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遲鈍木訥、含糊其辭、空洞無物、干癟無文”筆者認為電視語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語調語氣語速上的播音腔,不夠質樸,修飾的痕跡過于明顯,感覺在讀,不是在說,這一點從鳳凰衛視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語態比較中可見一斑。2013年1月1號開始《焦點訪談》改版,除了播出時間增長之外,語態上發生了很大改變。但筆者認為就改版后的第一期節目為例,有些矯枉過正,從一個嚴肅的新聞評論節目變成了“一切很美好”式的民生新聞節目。如何保持一種客觀質樸的語態是當下中國電視新聞面臨的重要問題。
電視新聞節目中采訪對象的語態也經常出現被記者修飾過的痕跡,即采訪被擺拍。從這一角度分析,要解決問題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入手。
1)記者要提高采訪技巧。采訪技巧中包含很多人際傳播技巧,面對攝像機如何營造輕松、客觀的交談環境,使被采訪對象自然、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方面出現的最大的問題是記者在采訪的時候,總想得到預先想好的答案,于是采訪過程中會有一些暗示,這些暗示影響了被采訪者的真實
想法。
2)提高全民的媒介素養。首先讓每個人從觀念上正確認識媒介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樣的觀念在當下中國社會還沒有形成,于是媒體時常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地位,一方面,各種公共服務部門對媒體是敬而遠之,表現出盡可能不招惹,即便記者找上門,也要以索取“介紹信”或者“領導負責”這樣的理由拒絕采訪。另一方面,公眾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最后想到媒體報道。久而久之媒體扮演著解決問題的角色,現在很多地方臺的民生新聞欄目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新媒體、媒介融合、網絡媒體”等關鍵詞高頻率地進入研究領域,作為研究者時常感到無所適從。今天的科學研究雖不能達到完全的為學術而學術,但獨立的思考卻很有必要,也非常缺乏。電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即除了影音之外還有良好的受眾收視習慣、受眾的信任,家庭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通過進一步研究電視受眾,使電視新聞影像和聲音的表達更符合觀眾的口味,成為觀眾“理性、親切的朋友”,而不能總是“說著套話空話、時不時不說話”,或者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導致“不了解自己”的“奇怪朋友”。只有學界和業界深入研究電視媒體影音本體要素,具備了獨立性,新技術的發展都會為電視所用,電視不會失去自我,迷失自我,才會有電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林恩·斯皮格.電視的下一季?[M]//電視研究讀本.張斌,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531,534.
[2]阿瑟·伯格.媒介分析技巧[M].3版.李德剛,何玉,董潔,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7.
[3]弗雷德·舒克,約翰·拉森,約翰·德·塔爾西奧.電視現場制作與報道[M].5版.雷蔚真,賈明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陸小華.一個創意十足的跨文化影像傳播事件——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對中國大型電視活動傳播的啟示[J].傳媒觀察家,2012(9):47.
[5]周勇.從觀念到表述——對當前中國電視新聞語態的批判性分析[J].現代傳播,2005(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