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
摘 要 當下用戶似乎更愿意用一種更為簡潔、個性和直白的方式去傳遞信息。依附于社交網絡的社交文本立刻成為新的語言表達范式。這將開啟文本分析的新方向,給傳統、網絡文本的研究者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文章僅探討QQ簽名檔、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中的語言文本,從文本類型和文本特征兩個維度展開闡述。
關鍵詞 社交網絡;文本;類型;特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21-02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活動從現實空間(Physical Space)延伸到虛擬網絡空間(Virtual Space)[1]。Rheingold在《虛擬社區》中將其界定為:“一群主要藉計算機網絡彼此溝通的人們,必須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信息、相當程度如同對待友人般彼此關懷……”。社交網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社交網絡來自英文翻譯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基于互聯網的在線服務平臺,為擁有相同興趣和愛好的用戶提供交流等服務,通過好友以葉脈的形式將網絡迅速擴散,通常將其稱為“社交網站”①。社交網絡中的用戶可以輕而易舉的進行聊天、相互寄信、分享影音資料、討論熱門話題。美國網站Facebook作為以SNS理念為核心的標志性網站,擁有來自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中近1.32億的用戶,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SNS網站。可以說,社交網絡拓寬了人們信息分享的方式。不同的網絡空間與互動模式也構成不同形態的社交網絡。中國的社交網絡,從早期以天涯、貓撲為代表的BBS時代,到微博、微信代表的微信息社交網絡時代,最終朝著垂直社交網絡應用時代發展。這些社交網絡各有所長,風格迥異,形成了中國虛擬社交的特色。
社交文本依附于社交網絡而存在。它涵蓋了包括純文本、圖片、動畫、聲音等在內的各種形式,成為一種新的網絡語言表達范式。相比過去,用戶似乎更愿意用一種更簡潔、更個性和更直白的方式去傳遞信息。這種變化開啟了文本分析的一個新方向,給傳統、網絡文本的研究者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僅探討社交網絡中的文本(簡稱社交文本),如QQ簽名檔、微博、微信等網絡傳播中的語言文本。
1 社交網絡文本類型
尼葛洛龐帝曾預言:“數字技術將會導致各媒介產業的融合,從而促使以多媒體方式傳播信息的新媒介產生。”[2]社交文本便是基于數字化技術,在虛擬的網絡環境、社交空間、用戶身份等方面,通過數據壓縮來存儲和傳輸文本內容,實現網絡世界對現實社會的擬態模仿。把這些個性鮮明的社交文本拿來細細咀嚼,我們會發現它們并非無律可循,大致分為如下類型。
1.1 自說自話型
社交網絡最大的價值莫過于發掘單獨個體發布信息的欲望。借助社交網絡平臺,寫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實時發送,也可以在第一時間關注他人。例如某明星割傷手指后發布的微博:“謝謝向日葵們送給我的向日葵和創口貼,手指的傷口已經愈合了,下次我會小心啦(表情笑臉)。”快速進行自我動態更新,能及時收獲無數的溝通和聯系。
1.2 智者無憂型
心靈雞湯,是指一些充滿智慧和溫情的勵志、哲理類話語或小故事。它的常規寫作路徑是先講一個故事,再給一個結論。辭藻無需華麗,文采不必最好,且故事本身并無邏輯,結論也非公理,它剔除了細節,剔除了生活的雜質,最終傳遞出如沐春風,陽光普照的正能量,因而受到普遍青睞。從“新媒體指數”上顯示的數據來看,69個官方榜單共52 368個公眾號中,純粹心靈雞湯的賬號所占比例只有7%,但人們在生活中卻經常有被心靈雞湯刷屏的經歷,這也足以證明,心靈雞湯傳播理論之巨大。正如人大陳力丹所言:“如果在公眾最需要的時候媒介能夠提供現實的而不是空洞的、正確的而不是含糊其辭的精神支柱,可以大大減少輿論的惶恐。”然而,我們仍然需要理性地看待這類社交文本,因為它脫離不了“禪意故事”“鈣片文化”“結果驗證過程”的老套敘事,假借公知、名人、大師之名,試圖去影響偏感性的人群。尤其是那些被注了水的“雞湯”,論證無邏輯,思維不縝密,即便讓人眼前一亮,也是過目即忘。當受眾漸趨理性,雞湯文本在綁架社交媒介給人以精神撫慰的同時,也需要提供實實在在的“干貨”。
1.3 調侃戲謔型
既可以是自我狀況的調侃,也可以是應對平淡乏味生活認知的策略,還可以是對當下熱點話題、熱門人物的詼諧評價。一改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用風趣的語言描述情節。幽默元素是吸引大眾的必殺技。尤其是在對不良現象予以抨擊時,一般是在嬉笑怒罵中宣泄并引起他人共鳴。不能太過消極沉悶,而應不失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3]。例如:某網友對天氣變化無常、應對無措時的調侃:“我們熬過了冬天,難道要凍死在春天不成?春筍吃完了,油菜花也看完了,難道還要穿棉襖?都說春天的風像媽媽的手,輕輕的撫摸著我們的臉,可是今天的風,就像后媽的手,左一耳光,右一巴掌,把人往死里抽。冬天你走不走了?春天你來不來了?你倆處對象呢?還戀戀不舍,整天忽冷忽熱的,你倆趕緊確定關系,給個痛快話,今天明天后天該穿啥?”幽默中不乏深刻,用笑的形式將“痛”的一面表現出來,從而增加內容的深刻性。
1.4 常識新解型
這種文本寫作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其創新性,以突破常規的敘述引人注目,使人在原有的常識基礎上感受到震撼和不一樣的體會與理解[4]。例如:某網友在看完電影《夏洛特煩惱》后,隨即在其微信中發表如下文字:“剛剛看了《夏洛特煩惱》,原以為主角叫夏洛特,原來男一號叫夏洛,他特煩惱!!!你直接取夏洛的煩惱不就得了嘛!等我以后有錢了,我也去拍《周立波很大》《吳奇隆胸記》《奧巴馬上來》《金正恩仇錄》《蘇有朋友圈》《鄧紫琪牌室》……”。這看似是對片名的無稽調侃,實則是發泄這種利用片名制造噱頭誤導受眾的憤懣之情。
1.5 專業宣傳型
文本多以介紹產品的促銷信息、制作花絮,并輔以真人秀、反饋秀將產品放大,它在實時發布后需要第一時間引發關注,產生興趣,因而營銷意味十足。例如:文本表述都會突顯信息的新奇,多使用“最新、發現、推出、首次”等詞;手法較為夸張,多出現“免費、專家、附贈”等詞;力證其產品或服務的真實,“通過過敏性測試,不含香料”“健康安全食品級”;竭盡所能喚起網民的行動力,“立刻給你健康自信的美”“堅定消滅粉刺的決心”“剁手再一次來臨前,請阻攔我”等。偶爾也會發布一些公益性的內容,當然這只是為了緩和網民的反感或排斥情緒。然而,這類“窄化”的信息,需要盡可能做到精煉、簡潔、樸素,避免一味追求轉發率而生成的粗俗低劣的社交文本。
2 社交網絡文本特征
在社交網絡中,傳受雙方時常互換角色,文本不斷地被改寫、被重組。與常規文本相比,社交文本會稍顯隨意,且在寫作“空間上”也始終與其他文本格式交叉進行,形成別具一格的語體。
2.1 篇幅短小精悍,內容集中突出
社交文本因發布頻繁,各類短文本每時每刻都在增加,信息量大,篇幅簡短。只言片語、一組表情包、一小段話,是社交文本的常態。因而,社交文本重視的是信息的傳遞和內容,而非外在的形式。例如,QQ的個性簽名檔,有嚴格字數限制,文本力求簡短明白:“本人made in china,出廠日期1989年X月X日,長180 cm,凈重67 kg。采用人工智能,各部分零件齊全,運轉穩定,經20多年的運行,屬信得過產品。該產品手續齊全,無限期包退包換,現因發展需要,誠招志同道合者共同研制開發第二代產品,有意者請聯系!”短小的篇幅使得文本緊湊,內容或充滿哲理,引人深思;或揶揄調侃,風趣幽默,無需過多的修飾和鋪墊,直接拋出核心的信息。
2.2 語言自由隨意,張揚個性
社交語言常帶有私密性和個人的宣泄性,網民苦心構思出許多有趣的社交語言,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網民思維的活躍和新潮。每年的網絡流行用語排行榜便是最好的佐證。社會學家澤內普·圖費克奇(Zeynep Tufekci)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社交網絡推動了早期的“口頭文化”的回歸。圖費克奇認為,社交網絡幫助人們實時地與他人進行會話,或做出回應[4]。于是,原有的語體規范限制被消解,日常口語和書面語的交替、摻雜使用,帶來了社交語言的特殊性,如簡潔、個性化、形象化、直觀、不規范等。為了以最短的時間傳遞出最快的信息,網民多采用諧音、縮略等手段壓縮話語,以數字、字幕和符號來傳情達意,使社交語言顯得非常簡潔精煉。
2.3 多次元的媒體表達
社交文本結構沒有邊界,可以任意地鏈接到其他文本。且每一種鏈接方式都彰顯出獨特的個性。傳統文本主要靠單媒體文字符號或附帶圖片來傳達信息。而社交文本則采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來表達,“它必須能從一種媒介流動到另一種媒介;它必須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說同一件事情;它必須能觸動各種不同的人類感官經驗”[5]。將自身的互動功能隱藏起來。正如大偉·邦內爾(美國)所說:“網絡上的內容,須是持續的、有變化的、不斷改進的,是有反應的,是一次無法觸摸的經驗。它不是一件物體,倒比較像是一道信息流,一項對信息的反應,一個諸事物的混合體。”
注釋
①Wikipedia,2014.社交網絡.http://zh.wikipedia.org/wiki/.
參考文獻
[1]Yu,H.B.,Shaw,S.L.,2008.Exploring potential human activities in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s:aspatio-temporal GIS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2(4),409-430.
[2]徐麗芳.技術進步與新時代出版[J].出版科學,2002(2):54-55.
[3]李文月.微信時代大眾“微”寫作現狀探析[J].中國報業,2014(20):23-24.
[4]新華網.社會學家眼中的Twitter:同時具備會話和寫作特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6/06/c_121499141.htm.
[5]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