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銀華
摘 要:隨著科技技術發展正在逐漸推陳換新,擁有一個完美的閱讀氛圍對我們來說有所欠缺,所以服務與創新才是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基于現狀以傳統圖書館為例,它的服務功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可見改革創新已經成圖書館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所開展的新型閱讀空間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我們大學生態借閱空間適用于所有圖書館改造。主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設計:首先打破傳統圖書館借閱模式,采用新型智能化系統,該系統具有完美的報警識別,可以使圖書館全天進行工作,在建立室內生態園區,主要利用植物的特殊作用得以緩解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的狀況,最后建立屋頂室外閱讀區域,以植物墻做安全防護圍欄,進行功能性綠化分區,創造出優越的學習環境。同時又是個可持續發展的屋頂生態花園,有效的提升閑置空間利用率,還可以綠化校園環境。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大學生態借閱空間創新設計研究將會在各個大學得到蓬勃的發展,是解決學習效率低下,座位缺少最好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大學生;新型生態;空間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67-01
一、創新空間與圖書館
近幾年,國外產生了很多圖書館開展創新服務的文獻,對圖書館界創新空間設計的內涵以及圖書館與創客合作共建創客空間等進行了研究。在美國,有關圖書館創客空間的研討會屢見不鮮,從中小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到高校學術型圖書館、專業型圖書館,創客空間課題層出不窮。從2014年起,美國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構建創客空間,納入圖書館服務體系,掀起圖書館創客服務浪潮。
當前信息化挑戰越發嚴峻。傳統高校圖書館需要發展與時俱進的新型空間模式。新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手法應當試用大學生行為心理,才能使圖書館適應時代進程。圖書館是一所大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借、閱、整理等方面,所以生處于信息時代化下的圖書館,目前面臨重大挑戰,需要合理改善功能與環境空間,還要改善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知覺空間。處理好學生心理與空間環境的關系,才能更好的滿足大學生所需求得環境空間。在我國,圖書館創客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對高校大學生創新服務,不同高校圖書館發揮的作用有很大差異,有些高校圖書館深度介入,也有個別高校圖書館沒有介入,更未提供相關服務。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創客發展中,高校圖書館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新型圖書館生態空間設計
圖書館的各功能空間均采用了統一模數化設計,在此基礎上,更將10個分類閱覽室以一種“模塊”式的空間劃分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區間,并與基本書庫和中央閱覽室垂直對位,以最便捷的交通形成人流及書流的高效聯系。由于10個模塊分布于空間位置與形態造成了一種“懸浮”著的感覺,恰與底層完整連續的基座構成一種視覺上的平衡狀態。構建了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三位一體培養體系。創客夢工場緊扣國家發展戰略,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積極組織實施“創客百千萬”工程,著力打造“有創意、能創新、善創業”的復合型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在數字時代使用率下降,造成空間和資源的浪費。而其原有的空間、布局、通風、空調設施很好的滿足了創客夢工廠的設計需要。學校里的創客空間,是一個創新工場,項目的趣味性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意,作品完成后的展示效果能夠提升學校創新氛圍,在這里,學生創意和知識結合到一起,并通過實踐來驗證,做出有創意的作品。
整個圖書館內部的開放或者說半開放空間,它既是室內的也是室外的“院”,因它局部有頂在側面又基本開敞,可以說是將內部和外部空間進行了一種類似“拓撲”式的轉換后的狀態。在這中庭里既有交通元素又有景觀元素,共同構成一種復雜的空間體驗。當從與中央廣場相對的一層主人口步入圖書館后,穿過門廳,首先來到一層的“水院”,以水池和一條下沉步道作為核心元素,它其實是一個有頂的院子,所以可以稱為中庭。水景與綠植的相互配合為空間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從校園空間的特色出發,借鑒福建圍樓以及中國傳統建筑以“庭院”虛空間為中心的布局模式,力求創造出立體開放、多重構成的創新型圖書館核心空間形態。
建筑物的外輪廓基本為通過對角線的切割產生線性、方形的內部空間,并以圍合、半圍合等手段來對比強調中心空間的靈活開放,達到建筑物外實內虛的外部完整性和內部聚合性。
三、結語
“形態源于功能”自包豪斯以來這就成為現代建筑設計的一則信條。當建筑形態在充分尊重與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又對建筑空間賦予了明確的邏輯性的時候,形態則不只是在闡述功能,也成為廣義“功能”的一部分。
因地制宜,巧妙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利用平臺組織人流集散生成核心空間。圖書館既是校園的交通核心與功能核心,圖書館不單單只是一個精神意義、功能義和形式意義的象征,而更加是一個校園生活的核心空間,一個富有場所精神的中心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