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惠
摘 要:墨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兼愛”,更是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本文主要對墨子“兼愛”思想進行簡要解析,從中探究“兼愛”思想的意義,并升華到現實意義之中,旨在為人際關系、社會和諧及生態和諧服務。
關鍵詞:墨子;兼愛;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B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30-01
一、兼愛的基本內容
“兼愛”一說,最初見于《墨子》。他宣揚“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在墨子看來,兼愛便是平等的愛,無差別的愛,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友愛。墨子說:“視人之國如視己國,視人之家如視己家,視人之身如視己身。”在墨子看來,兼愛是人與人之間所應該達到的,不分你我,平等愛人。一方面是對人們百姓的一種愛,是不分貴賤貧富的,一視同仁的,平等的愛;另一方面,則是更深層次的,對于整個國家,大自然,宇宙的一種兼愛。
墨子認為兼愛不被其他因素所阻礙?!疤煜轮私韵鄲?,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边@句話便表明墨子主張天下之人皆相愛,是不受差距的影響的,旨在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社會狀態,以此來改變社會的人際關系,促使社會和諧。在“兼相愛”同時,墨子還提出“交相利”,“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以為,愛和利都是互相的,“交相利”提倡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共同謀取福利,并且反對相互之間的爭奪。墨子說的“利”并非是片面的一己私利,而是一種社會的共同利益。對于墨子來說,利是兼愛的手段,利人就是利己。
墨子把兼愛和人們利益的平等互利相結合起來,所希望的便是通過兼愛解決社會矛盾。而墨子的兼愛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際上也有極為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兼愛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人際關系和諧與個人內心和諧
在如今的社會之中,提倡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墨子的平等愛人,視人如己的思想,正與我們如今社會提倡的和諧不謀而合。在認識自身的為人準則時,做到內心的和諧,才能更好地構建人際關系。要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脫離不開“兼愛“二字。將“兼愛”作為內心的準則,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抱有平等之心,無差別地對待每一個人。兼愛實際上便是為今后自己所獲得的回報埋下引線,同時也能促使自己的身心愉悅。唯有做到兼愛,人與人之間才能平等和諧地相處,平等待人,與他人和睦相處,這是通往社會和諧的道路。
(二)構建社會和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到了和諧與平等,實現社會的和諧,是整個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以社會的和諧為前提,而社會的和諧,是需要“兼愛”來實現的“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p>
我們國家的執政黨所代表的是百姓的利益,因此可以很好地運用“兼愛”思想來促進社會和諧,執政領導做到了兼愛,起到了示范作用,底下的官員及百姓也將更好地改善自身素質。因此說墨子說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誠之臣、慈愛之父、孝敬之子、友愛之兄、敬順之弟,對于兼愛就不可不去實行,而做到這一些,社會也將變得和諧。
如今社會生產力大力發展,也能為兼愛的傳播提供更多的物質渠道,使兼愛思想在社會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引導人民去學習培養,使所有的社會人以及各個國家都能在遇到問題之時,運用恰當文明的方法,去解決矛盾沖突。
(三)構建自然和諧
現今,地球的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了世界各國極其關注的問題,人們遇到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人類曾經大力發展經濟,忽略生態問題,導致如今大自然反過來懲罰人類。因此探尋一條維持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謂是任重道遠。
在處理自然環境的問題時,我們同樣應該運用兼愛思想,將大自然看成是一個人,平等地去愛護她,要與大自然共同發展,互利共存,而不是一味地利用大自然,破壞大自然。
胡錦濤就曾經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边@意味著,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就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協調有序地發展,不能再一味地以大自然為犧牲品來經濟的大力發展。運用“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以最小的犧牲來達到最大的社會發展,從而形成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就提出了“兼愛”的思想,他所提倡的主張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樣一種平等的無差別的愛,正是我們現如今的社會所需要的。因此學習墨子“兼愛”思想對于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社會,對于構建和諧的社會與生態關系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小龍.墨子·兼愛中[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梁啟超.墨子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36.
[3]曹勝強,孫卓彩.墨子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