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摘 要:漢語成語詞義轉移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文章著眼于此,首先對“成語”的概念進行界定,為研究奠定基礎。其次介紹詞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殊記載,在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國語文教學內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國自有高考以來就將文言文列入了試題考察的范疇之中,關于文言文的考察始終是高考語文卷中的重要題型。鑒于此,本文就在分析了近些年我國高考文言文命題特點的基礎上,針對高考文言文的備考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漢語成語;詞義轉移方式
中圖分類號:H1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56-02
成語語義的演變研究是一個較有潛力的方向,在參考資料的時候,筆者發現這部分資料比較有限。本文區別于這些文章,縮小了研究的范圍,從成語的詞義演變縮小到演變的一種方式,即語義轉移。通過論述,使讀者深諳成語詞義轉移的方式,理性對待這一現象。
一、何謂成語
(一)成語界定眾說
《辭海》中提到,古語常為個人所引用者曰成語。劉潔修的《成語》認為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①
劉叔新的《漢語描寫詞匯學》認為成語有以下特征:表意的雙層性,強調固定語的隱含意義;古老但仍活在現代,強調當今時代在書面語中有時仍然使用;獨特的組合結構,簡短的組合形式,強調成語一般會省去虛詞,使用緊縮形式或意會關聯的組合方式。②
(二)本文的成語界定
筆者較為贊同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的觀點。該種界定不僅在時間范疇和結構組合形式上規定了成語,而且結合現當代語言的運用情況,提出了“表意的雙層性”這一重要的區別特征,成語界定更合理。
本文在篩選成語的時候就是以《漢語描寫詞匯學》中的定義為標準,以便在論證本文時進行實例列舉。
二、何謂詞義轉移
詞義變化的邏輯分類法認為詞義的演變可分為意義的縮小,意義的擴大,意義的易位或轉移以及其他類型。詞義包括詞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三部分。詞匯意義的改變可分為詞匯意義范圍的擴大、縮小以及詞匯意義的轉移。
《漢語詞匯》中認為,凡是一個詞從本義到變義的過程是從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兩個事類之間,雖然有某種聯系,但是彼此沒有類屬關系。這種互不相屬的詞義變化現象叫做詞義轉移。③
本文主要著眼于詞的詞匯意義的轉移,重點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方式。
三、漢語成語詞義轉移的方式
(一)結構定型的詞組、短句——成語本身的特點
1.以對于成語的組合性理解代替綜合性以及融合性理解
成語從語義上可分為綜合性成語、組合性成語和融合性成語。綜合性成語指可以從各組成部分綜合推導出成語意義的成語;組合性成語指語義由成語各組成部分的意義直接組合而成的成語;融合性成語指必須從成語的來源進行理解才能弄清楚該語義的成語。④
一方面,成語在結構上多使用四字格式來對史實、詩文等進行精煉的概括。⑤另一方面,漢語成語大多是需要運用聯想和想象,將組成部分的語義結合起來共同推導出語義的綜合性成語,或者是需要追根溯源,結合特定語境理解的融合性成語。正是由于這兩方面原因,使人們在理解以及運用成語的過程中容易背棄成語綜合性以及融合性的特點,僅根據成語組成部分的意義進行組合式的理解,最終造成成語語義轉移。⑥如:閉門造車、空穴來風等。
“空穴來風”。出自《莊子?佚文》:“空穴來風,桐乳致巢。” 意為洞開的門戶難免有風襲來,掛著籽粒的桐葉容易招來鳥兒筑巢。
筆者查閱了多部詞典,包括商務印書館1989年出版,劉潔修編著的《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梅萌主編的《漢語成語大全》等。發現這些詞典對“空穴來風”的解釋大多偏向于古義,如“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乘隙而入。”“指消息和傳言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⑦。
同時,筆者還發現,“空穴來風”也出現了詞義轉移的現象。如《當代漢語詞典》中關于該詞的解釋為并非毫無根據的傳言(古義);完全沒有根據的傳言(今義)。
以上成語語義轉移就是由于人們在理解成語的過程中只依靠組合式理解,片面地依據字義、語言習慣以及慣性思維,不去追根溯源造成的。
2.對于成語構成音節多種義項的把握偏差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單音節詞多義項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成語多由單音節詞構成,這使人們在理解由單音節詞組成的成語時容易出現偏差,造成成語語義轉移。多音節詞的多義性亦如此。
組成成語的詞的義項不同會導致成語整體意義的改變。而關鍵詞的義項甚至對成語語義起決定性作用。對關鍵詞的義項把握不準確會使自己理解的成語語義與原意大相徑庭,造成語義轉移。如:“與人為善”。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⑧意為選取學習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是和別人一起做善事。這里的“善”指善事、善舉。
隨著詞義的發展,“與人為善”的詞義逐漸發生了轉移,如:《漢語成語大全》中對于該詞的解釋為同別人一起做好事,贊助別人做好事(古義);善意幫助別人(今義)。
筆者發現,對于該詞辭典里的解釋大致相同,即把“善”解釋為“善意”。雖然同是名詞類別,但意義相差很遠,前一種指行為,后一種指意圖。因此,可以看出義項選擇的不同會導致成語詞義的轉移。
(二)構成成語的語素的變化以及語素意義的強化或者弱化
1.構成成語的語素的意義的變化
語言依存于社會,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消亡而消亡。語言中語素的穩定性較弱,容易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成語中某些語素的意義發生了變化,造成語義的轉移。如:“千門萬戶”。出自《史記?孝武本紀》:“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⑨意為因此建造建章宮,計劃建成廣大的屋宇。具體的詞義轉移如:《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中對該詞的解釋為多而密的門窗,形容屋宇廣大(古義);眾多的人家住戶(今義)。
該詞詞義的轉移主要是因為語素“戶”的意義發生了變化。《說文·戶部》: “戶,護也。半門曰戶。”⑩隨著社會的發展,“戶”的意義轉變為“住戶”、“門”、“人家”,因此“千門萬戶”的意義也變為眾多的人家住戶。因為“戶”意義的變化,造成成語詞義發生了轉移。
2.構成成語的語素本身的變化
語言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但語音和語義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隨著社會及語言的發展變化,人們的習慣可能發生改變,語素本身也會發生變化。而語素本身的變化又必然會引起語義的變化,導致成語語義的轉移。如:“好行小惠”。“惠”原作“慧”,即“好行小慧”,出自《論語·衛靈公》:“言不及義,好行小慧。”11 原義是談話絲毫不涉及道義,卻喜歡賣弄小聰明。后作“好行小惠”,出自房玄齡《晉書?殷仲堪傳》:“綱目不舉,而好行小惠。”12 意為并未進行大規模整頓, 卻施行小恩小惠。
該詞詞義轉移如:《中華成語大辭典》將該詞解釋為愛耍小聰明(古義);好對人行施小恩小惠(今義)。
這類成語詞義的轉移就是由于他們構成語素本身的變化造成的,語素本身改變,意義改變,進而導致成語詞義的轉移。
3.語素的組成結構的變化
成語的語義不僅取決于組成成語的語素的意義,還取決于語素的排列順序以及組成結構。
如:“得心應手”。原寫作“得手應心”。出自《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13 意思是不快不慢,手上做的和心里想的相照應。后來寫作“得心應手”,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七·張僧繇》:“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14 意思是經過他的眼睛,運用他的手,心里怎么想的,手就怎么做。很明顯該成語的詞義發生了轉移,如:《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將該詞解釋為操作順手,與心思意念相適應(古義);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運用自如(今義)。
雖然該成語的語素沒有發生變化,但是語素的排列順序發生了變化,進而引起了成語詞義的轉移。
4.語素意義的強化或者弱化
成語由語素組成。對于成語整體語義起關鍵作用的語素意義的改變,必定會引起整個成語語義的改變,導致成語語義轉移。
如:“來龍去脈”。出自明雜劇《運甓記》一三:“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15 意即這里之前有一塊好地,地形連綿起伏,靠著山嶺,朝著山峰。而詞義轉移現象如:《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對該詞的解釋為舊時迷信風水的人,把連綿起伏的山水地形比作“龍”;從龍頭到龍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叫做“來龍去脈”;龍頭之所在地叫作“來龍”,地處來龍,就會吉祥順利、興旺發達(古義);比喻事情從開端、發展到結束的脈絡;也比喻人或物的來歷(今義)。
在我國古代,因為迷信,“龍”和“脈”有特別的意義。但是語言及觀念的變化使成語中“龍”和“ 脈”二字意義淡化,“來”、“去”二字意義強化,因此該成語的詞義轉為“ 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這就明顯地看出語素意義的強化或弱化對整個成語詞義的影響。
漢語成語詞義轉移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象。由于漢語成語詞義的轉移,導致了許多人在理解以及具體運用成語的過程中,出現了濫用以及誤用的現象,特別是對于成語檢索工具書的編撰來說影響重大。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這種現象。在掌握今義的同時,也要追根溯源,找到漢語成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根,聯系古義進行理解,理性地分析、面對多重聲音的社會文化。
注釋:
①劉潔修.成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
②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5:144.
③孫常敘.漢語詞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65.
④⑥⑩周福雄.漢語成語語義演變的方式及其成因——兼談“差強人意”等成語的語義用變[J].語文學刊,2014(21).
⑤周福雄.漢語成語語義演變探析[J].現代語文學刊,2014(11).
⑦梅萌.漢語成語大全[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7:857.
⑧⑨11 12 15朱瑞玟.成語探源辭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5,295,9,331.
13 14劉潔修.漢語成語考釋詞典[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