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狀況。然而就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而論,當前仍處在較低的發展水平,且存在嚴重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如何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已成為決策者和學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農村金融作為農村資源配置的核心,從理論層面應該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將有助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農業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21-01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的發展同工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一樣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和資金的融通。然而,在我國廣大農村,作為資金配置的金融服務發展滯后,存在銀行機構網點少、地區差異較大,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偏低等不足。另外,工商業迅速發展,抽走了大量的農村資金,使得農業經濟發展舉步維艱。我國雖然對金融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這些改革結果不但沒有有效滿足農村、農民的資金需要,反而使大量資金流向了發達地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生產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現有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基于這樣的農業經濟狀況、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研究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具有很強的政策借鑒意義。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分為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正規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發展銀行、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業保險等。非正規金融機構主要包括農村合作基金會、合會、民間借貸和典當業等。我國農村金融雖然不斷進行著改革和發展,但是整體還是發展滯后,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如下:
(一)農村金融發展滯后,農村金融發展處在邊緣化狀態。我國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四類: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的實際業務逐漸脫離農業和農戶,其支農作用有限。我國農村正規金融體系中的郵政儲蓄以前只有單一的儲蓄服務,近些年才開始有信貸服務,但是面向農戶的貸款單一,且期限一般較短,無法有效滿足廣大農村對資金的需求。
(二)農村金融經營狀況不佳。鑒于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主力軍地位,本部分我們以農村信用社為樣本從不良資產占比和盈利水平等兩個方面對我國農村金融的經營現狀進行分析。不良貸款占比過高或盈利水平偏低均表明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不佳。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占比偏高,盈利水平低下。
(三)農村金融資金供需失衡,導致民間借貸活躍。目前,農民借款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大件消耗品(修建房屋等)、子女上學、婚嫁喪娶等生活方面的支出。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農戶的生產生活、農村的中小企業、農業的龍頭產業以及鄉鎮企業等都需要借貸,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金融機構的供給卻有限,且都有固定的貸款的額度以及期限要求,無法滿足多樣化的資金需求。
三、關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農村金融結構,構建高效的服務于農村的金融體系。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結構單一,僅有少數的幾家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所占的市場份額較大,幾乎占據了壟斷地位。優化完善的農村金融結構對于農業經濟增長才能起到促進作用,而我國農村金融結構上的缺陷使得農村金融不能完全的發揮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只有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結構才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只有依靠充分的競爭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農村金融機構的規模大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供給量,農村金融的作用就是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國應建立以農村正規金融為主體,非正規金融為補充的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良性競爭,促進農村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既要促進正規金融機構發展,也要引導非正規金融機構發展。由于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比正規金融機構具有更加方便靈活的優勢,鼓勵非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可以有效的促進競爭,完善競爭機制。同時也促使非正規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提高服務水平。另外,我國政府對農村的正規金融機構存在較多的干預,政府的干預使農村金融處于一種失衡狀態,如果沒有外在的干預,金融體系會自發調節,達到新的平衡,而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彌補了這個缺陷。對于非正規金融機構,政府可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鼓勵非正規金融機構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放開市場準入條件,準許外資進入我國農村金融領域,同時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監督管理機制,避免農村金融市場出現混亂。
(三)建立為農民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我國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主要是指農村信用社。50多年來,我國農村合作金融雖然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與發展,但與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組織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信社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農信社發放的貸款趨于短期化,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信社的監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管職責模糊不清,國家對合作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監管水平很低,監管方式單一,方法落后。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改革方向要符合現實的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既不能滯后也不應超前,否則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都會適得其反。
(四)加大政策性支農及監管力度,建設為農村服務的政策性銀行。政府應采取促使金融機構積極進入農村領域的措施,提高農村金融效率,以助推農民收入的提高,同時健全監測監管體系。我國農業經濟領域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就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金融機構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的雙重性質,是一種特殊的金融機構,由政府參與或者是由政府出資設立的,由政府財政做支持,但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平等地參與金融活動,同時會配合政府的意見,發揮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很多方面必須按照政府的意圖安排其金融活動,要貫徹政府的措施,落實國家政策。
參考文獻:
[1]談儒勇.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15,(10):53-61.
[2]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經驗模型與政策分析.世界經濟,2015,(6):3-9.
作者簡介:李慧玲(1990-),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