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問題古往有之,顧名思義,人口問題,即由于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快速變化,造成人口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可以說自從出現了人類就產生了人口問題,人口問題與人類的發展緊密相連。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龐大的人口數量、失調的人口結構等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發凸顯,特別是1979年社會轉型之后,人口問題日益復雜。
關鍵詞:人口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27-02
一、人口問題的警情源頭分析
(一)與人口數量、質量有關的警源分析。
1.人口數量龐大、文化素質較低的原因。
(1)人口基數歷史上就偏大。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鼓勵生育,導致人口數量激增,使得中國人口基數歷史上就偏大,這也使得當代人口的素質普遍不高。
(2)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東部發達地區,人們的受教育機會多,文化素質高,西部欠發達地區受教育機會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農村地區思想文化受傳統性別歧視文化影響深,因此女性受教育機會少,城市地區思想文化開明,女性相對能享受到與男性機會平等的教育機會。因此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人口受教育的機會和程度不同,影響人口的質量。
2.勞動力就業壓力大的原因。
(1)勞動力數量多,供給大于需求。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近幾年進入到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最高峰,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占總人口比重明顯上升。勞動力人口的增長與空缺崗位的增設不成比例,因此造成了就業壓力增大的問題。
(2)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中國仍舊是發展中國家,教育政策的不完善、師資設備等的不足使得勞動力的總體素質不高,一些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很低。現今社會缺乏的是技術型人才,而我國正是缺少這種人才,許多勞動者從事的是體力勞動。勞動者總體素質不高使得就業壓力增大,出現人口問題。
(二)與人口結構有關的警源分析。
1.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的原因。
(1)傳統生育觀和性別歧視文化影響。傳統生育觀和性別歧視文化是導致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根本原因。數千年來,我國傳統的生育觀念一直宣揚“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認為只有男的才能傳宗接代,人們普遍有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傳統意識。現今中國家庭仍舊受傳統生育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落后的農村地區,重男輕女思想尤為嚴重,這就導致了男女性別比的嚴重失衡。
(2)計劃生育管理工作缺失。近期中國人口工作的重點放在控制人口數量上,而忽視了人口的結構問題;計劃生育及有關部門在管理上由于人力、經費不足或管理方法不善使得出生嬰兒的漏報和瞞報現象很多;孕期隨訪監控不力,出現孕婦私自流產現象等,這些計劃生育管理上的缺失都是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原因。
(3)醫療技術水平發展。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為那些希望進行選擇性生育的人提供了技術條件。人們可以通過B超、羊水胎兒脫落細胞培養染色體核查、羊水胎兒脫落細胞X 染色質檢查等技術,在早期鑒定胎兒性別,然后進行性別選擇。這就使得一部分孕婦在得知自己嬰兒的性別之后,有選擇的做決定,選擇生下嬰兒還是進行流產。
(4)法律和制度的不足。
無論是基本的法律規范還是在依法控制性別鑒定和選擇墮胎方面,我國都還存在著不足,這就導致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加劇人口問題。在基本的法律中仍舊缺乏對女性地位保護的明確實施細則;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使得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仍舊存在;對于依法控制性別鑒定和選擇墮胎方面,我國的法律政策仍不完善,這些都是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促成因素。
2.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原因。
(1)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計劃生育政策限制人口的出生,使得國家從政策頒布以來人口的生育率大大下降,這是導致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計劃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數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國家嚴重的老齡化,未富先老的格局,所以在今年新推出了計劃生育新政策,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調整,以緩解中國巨大的人口問題。
(2)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的平均壽命增高、死亡率降低,因此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多,推動了人口老齡化。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使得老年人更加長壽,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在逐年增加,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二、人口問題的預警指標體系解釋
將人口問題這一變量操作化得到人口問題的預警指標體系,一級指標為人口數量、就業壓力、受教育程度、出生人口性別比和人口老齡化,這五個方面的問題對人口問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賦予其相同的權重各20%;就業壓力又分成了就業人數和城鎮登記人員失業人數兩個二級指標,其權重各為50%,受教育程度分成了文盲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兩個二級指標,按照各部分的重要性將其權重定為各50%。
三、人口問題的警級劃分
(一)人口數量。
1.人口的良性發展狀態,即無警。一些專家根據我國的資源、人體營養和文化教育等條件,尤其是對我國耕地、草原和水資源的利用狀況進行了分析,預測我國的合理人口容量是8億左右,那么在無警狀態下,人口數量是合理的,人們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適的生活環境,物質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滿足,并且并不妨礙后代的生活質量。
2.人口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即輕警,會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關注,使其采取一定的協調人口發展的措施。在輕警狀態下,人口與資源環境仍然會協調發展,但是人們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人均資源占有量逐漸變少。
3.人口的發展達到環境承載力的人口狀態,即中警。在中科院開展的我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中,從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估算,全國耕地面積保持1.23億公頃,播種面積1.93億公頃,糧食總產量8.3億噸,若以人均消費糧食最大600千克來測算的話,我國的耕地面積可承載的人口極限為16億,即最多能養活16億人。根據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的人口數量已達134735萬人,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少,環境承載已飽和,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4.人口發展嚴重失調狀態,即重警。這種狀態已超出了專家預測的最大人口規模,會對社會各個方面造成嚴重的損失。在當今人口已超13億情況下,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在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上控制人口數量,同時搞好科研,發掘更大的資源儲備,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高以及國際合作,我國的最大人口規模也許會允許擴大到16-20億。
5.人口發展的不可調和狀態,即危機。當這種狀態來臨時,資源和環境將受到巨大的破壞,國家會面臨嚴重危機。
(二)人口質量。
1.文盲率在0.5%以下,即無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2年的人口狀態。此時的人口質量能構滿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這是人口質量發展的最佳狀態。
2.文盲率在0.5%—2.5%,即輕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9—12年的人口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數相較于無警狀態都有所減少,總體的人口質量狀況有所下降,國家需要給予一定的重視,采取相關措施來控制人口質量的下滑。
3.文盲率在2.5%—4.5%,即中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7—9年的人口狀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64年上升到2010年的8.58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年來我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4.文盲率在4.5%—6.5%,即重警。人口平均受教育成都在5—7年的人口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國家的人口教育問題已經明顯的顯現了出來,國家相關部門必須采取措施控制警情。
5.文盲率在6.5%以上,即危機。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5年以下的人口狀態。這種狀態是人口質量發展的最差狀態,人們在受教育等方面已面臨嚴重阻礙,妨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家應提高政策預見性,避免出現教育混亂的局面。
(三)人口就業。
1.大部分適齡勞動力是就業狀態,即無警,失業人數很少。在此時,基本沒有就業壓力,社會生產正常進行,經濟發展迅速。
2.適齡勞動力出現輕微的就業壓力,即輕警,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失業。國家的生產生活仍舊正常進行,一部分無業、失業人群生活困窘。國家應當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無業和失業人員進行就業和再就業。
3.適齡勞動力出現比較大的就業壓力,即中警,失業人數比較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7日發布的“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67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84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71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9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屬于中警階段,許多畢業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些人面臨失業。國家應該在此時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4.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即重警,大部分適齡勞動力找不到工作,許多勞動力面臨失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正常的生產生活受阻,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出現政府與人民的巨大矛盾和沖突。
5.基本上人們屬于無業和失業狀態,即危機,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尖銳存在,社會無法進行生產和生活,面臨著解體。
(四)出生人口性別比。
1.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03-107,即無警,出生男女嬰兒相對數量,不會造成社會、家庭以及婚姻等方面問題。
2.每出生百名女嬰,相對出生大男嬰數量是107-115名,即輕警。會使未來出現輕微的男女比例失調,國家需要制定政策來調整出生嬰兒性別比。
3.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15-123,即中警。2010年我國出生嬰兒性別比是118.06,已經進入中警狀態,對未來社會的良性穩定運行、社會倫理道德體系會造成沖擊。
4.每出生百名女嬰,相對出生大男嬰數量是123-131名,即重警從理論上來說意味有一部分男嬰在成年之后沒有配偶,減少人口的再生產,阻礙人類的繁衍、發展。
5.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31以上,即危機,男嬰的數量嚴重多于女嬰,會出現嚴重的婚姻擠壓、男女比例失調、社會不平等、人口再生產萎縮等問題,引起社會的混亂。
(五)人口老齡化。
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7%以下,國家尚未進入到人口老齡化社會,即無警。老年人口數量合理,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恰當,人口結構沒有呈現老年狀態。
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7%-16%,老年人口數量增多,人口結構開始呈現老年狀態。國家開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即輕警。2011年我國的老齡化程度為9.1%,已經進入輕警狀態,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加強養老制度的同時,減輕成年人的壓力。
3.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16%-25%,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即中警。預測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將進入到中警階段,養老問題更加嚴峻。
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25%-35%,老年人口數量過多,人口結構及其不平衡,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即重警。已經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給成年人造成很大經濟負擔。
5.危機,老年人口的數量過多已經阻礙社會的正常發展,勞動力嚴重缺乏,社會停滯不前。
四、解決人口問題的相應對策
綜合而言,將五個預警系統進行有機的整合而形成相對綜合的大預警系統將會更加有效,這樣也就避免了單一預警系統的片面性,保證我們對人口問題的預警能夠相對準確的反應實際的社會情況,為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了保證。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人口數量、人口質量、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出生性別比四個指標均進入中警階段,人口老齡化到達輕警階段,所以可以確定我國的人口問題正在加劇,政府應該采取措施改變當前狀況。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國家提高問題意識,采取適當的舉措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人口年鑒2010.北京:中國人口年鑒雜志社,2010,p102-1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人口年鑒2008.北京:中國人口年鑒雜社,2008,p88。
[3]王青菊:《中國人口問題的歷史淵源、現狀與對策分析》,載《實踐與探索》
[4]陳清蓮:《獨立學院就業壓力的原因分析及對策》,載《科學咨詢》2008年
[5]朱萬晶:《關于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成因及解決對策》,載 《法治與社會》2007.02
[6]曲海波:《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人口學原因》,載《人口研究》1989年。
作者簡介:徐杰(1990年生),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