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新媒體技術具有傳播面廣、效率高、速度快等特點,新媒體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廣,必將給農業帶來深刻變革,也將是未來農業傳播領域的巨大趨勢。但是新媒體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應用不僅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實踐中,都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關鍵字:新媒體;農業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26-01
在農業傳播的應用的大背景下,新媒體傳播逐漸擴大并深入到農業行業的各個角落,也為農民的生活、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但是,新媒體傳播自身存在許多缺陷,這些不足可能導致的后果也是不可預計的,因此,研究這些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媒體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在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偏遠山區的網絡基礎設施仍然非常不完善。目前,我國農村網絡信息服務雖然已經延伸到基層,但是村級信息服務點尚不健全,各農村網絡覆蓋狹窄,信息傳遞在縣鎮二級到最終用戶之間形成了“梗阻”。就我國農村目前的現狀來說,全面實現信息網絡“進村進戶”的目標有著很大的困難。
(二)涉農信息網站發展困難。做農業不容易,做農業信息網站更不容易。從2013年5月開始新浪農業官方微博停止更新;同時,作為互聯網四大門戶中的唯一的新浪農業頻道早已從導航欄上消失,也已經停止內容更新。農業信息網站要想生存必然存在很大的問題,要么靠其他業務來補貼,要么只能靠國家政策來扶持。
(三)媒體供給信息與需求脫節。大多數涉農新媒體都位于大中型城市,涉農信息的傳播系統混亂,傳播時效嚴重滯后,導致很多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經常容易錯過市場最佳時機,出現供需脫節、時效遲滯的現象。新媒體信息服務企業責任心不強,農民對這些農業新媒體不得不持懷疑態度。
(四)主體對新媒體應用能力不強。硬件設施負擔能力弱。近些年來,我國農民的人均收入逐漸增長,但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民收入依然處在較低水平,他們的消費能力較弱。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所以我國農民對信息的搜集整合能力普遍處于較低水平。我國每年大約有一萬多項的最新農業技術和科研成果,但這些新成果的實際利用率卻不到百分之十,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媒體傳播與利用力度不夠。
二、促進新媒體應用于農業傳播的策略
(一)提高政府對新媒體作用的意識。政府需要重新審視制定的農業信信息化政策。政策制定要切實可行,還要有連貫性和必要的配套設施,使新媒體有效的應用到發展農業經濟和服務農民的過程之中,做到實事求是,而不是流于形式。加大對新媒體也就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式必要的,但是網絡上的農業信息內容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重要的還是要保證信息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可用性。政府只有制定良好的政策,為農業傳媒市場制定激勵機制,才能為農業傳媒市場注入活力,從而提升農業信息傳播效率,降低農業信息傳播的綜合成本。
(二)提高農民應用新媒體的意識。在農業傳播的各個環節中,農民屬于媒體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他們是信息最終歸宿,這也就意味著農民對信息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顯得格外重要。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效果如何,農民利用新媒體的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農民對新媒體的認識與利用,提高其利用互聯網的意識來服務于農業生產和銷售提高農民利用新媒體的意識在當前是非常必要的,而前提條件首先就是要改變農民的傳統農業經營理念,要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信息時代信息才是最寶貴的財富資源,及時了解市場動態,為自己發財致富提供支持。
(三)大力培養農業信息人才。要解決農村地區缺乏農業信息類人才的瓶頸,首先要解決的是能在農村基層扎根的心系三農的人才。因此,應該在職業技術學校中大力培養農業信息人才。對于這類學生的培養,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既要有農業知識又要有信息傳播課程,培養既有豐富的信息傳播專業知識,又能掌握專業的農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進行學科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主動適應農業信息對新媒體的運用。
(四)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資金投入。
第一,政府資金投入。每年國家財政都會在農業方面撥付大量資金,用于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問題,如農村危房改造資金、水利建設資金、農業種植補貼資金等。
第二,企業資金投入。中國的農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尤其是現在中國的城鎮化不斷在推進,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的狀態下,農業需要引入的資金技術太大了。因此必須吸引一些帶型企業的資金投入。
第三,農民自身資金投入。農民作為農業信息應用的主體和農業新媒體傳播發展的受益者,在農業勞動生產中要學會使用知識致富,主動尋求商機,積極學會使用互聯網工具去發現周圍人難以發現的新機會。
(五)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
1.制定完善的協調分工制度。中央政府部門作為牽頭的負責機構,要強化相關組織管理體系,通過制定合理的部門協調分工機制,強調各部門的職責,督促各下級政府機關單位要積極配合當地通信部門努力建設農業網絡體系,打破各行業部門單打獨斗的做法,形成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和講求實效的新機制。
2.制定完善的引導和激勵機制。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稅收補貼機制。對于農業新媒體傳播服務體系的建設,前期采取政府財政輸血的運作機制,中期建立政府補貼與企業讓利相結合的運營機制,后期逐步建立農民的消費轉移機制,引導農民進行信息消費。
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制定利益分配政策時要著力解決各主體在農業信息項目中共同投資、協同服務、共同獲益的原則,這是解決利益分配中的各種矛盾,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可持續運作的有效途徑。
3.制定完善農業信息搜集反饋系統。建立有效的農業信息搜集體系,鼓勵農民自己對自己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生活經驗進行總結;鼓勵農業從業者及時向系統投送及時有效的需求信息;鼓勵政府農業部門經常下鄉搜集農業情報,充實農業信息數據庫系統。在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運行過程中,任何環節的問題都應該有人負責匯報,形成良好的反饋機制,及時查找問題,為壯大我國農業新媒體傳播事業及時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方曉紅.經濟信息在蘇南農村的傳播現狀調查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4).
[2]王序勉.關于新媒體視域下農業信息的傳播[D].華中農業大學,2015.
作者簡介:李慧玲(1990-),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