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市場競爭已由國內競爭轉向國際國內雙向競爭。如何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是一次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它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加快農業產業組織創新,對于推進農業生產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專業化;組織創新;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86-01
一、農業產業組織創新與農民增收效應關系分析
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是農村改革深化和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產物。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經過90年代起步發展,21世紀以來的提高,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農業產業組織創新,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降低了交易成本,對農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走向共同富裕起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結構增值效應。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推動了山東省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了高效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目標的實現。
(二)農業產業組織創新培育了龍頭企業、科技企業,推動了合作社、農技協會、民辦科研機構等中介組織的發展。通過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將千家萬戶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區域化經濟,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分工,增強了農業的市場集中度,提高了規模效益,節約了交易成本,為農業“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生產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現代化。
(三)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有利于培育農民企業家,提高農民素質,增加人力資本效應。農業產業組織創新,一方面推動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管理素質和開拓精神的農民企業家;另一方面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讓農民學習專業生產技術,掌握現代市場經濟管理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本。
二、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現存問題與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是農業產業的不斷分化和升級遞進的過程。隨著組織形式的不斷創新,農業產業組織創新基本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批發市場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科技帶動型、專業大戶帶動型和主導產業帶動型等模式,不同的模式從不同的方面實現了農民的增收。從總體上看,農業產業組織創新仍處于低層次、低水平的發展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低,尚未達到最佳有效規模。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的龍頭企業、科技企業以及專業合作社、農協等中介組織普遍存在規模較小、技術力量薄弱和資金短缺、實力不強等問題,導致抗風險能力差、科技創新開發能力低,難以取得最佳規模效益。同國外相比,農業生產、加工的規模效應較差。
(二)農業產業組織中各行為主體間組織關聯度低,合同不規范,利益關系不協調,導致履約成本高在實踐中,雖然農業產業組織各行為主體通過合同等契約關系聯結為松散的利益共同體,但由于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目標存在異己現象,且合同不規范,導致違約率低、履約成本高。
農業產業組織所轉化的技術低水平。從目前農業產業組織實踐看,所轉化技術多屬于常規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所占比重很小。雖然已有脫毒技術的應用,但這仍屬于生物技術的細胞組培技術,高新技術開發創新、應用相對較少,農業產業組織所轉化的技術水平較低。
(三)農業產業組織創新所需的相關政策、法律等支持系統不健全,制約了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發展和農民增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組織創新過程中許多政策體系不配套,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制約了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的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加快農業產業組織創新,實現農民增收的政策與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的關鍵環節,應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一批能夠拉動農業產業升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營銷業,促進農產品加工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必須按照農業企業的自身特點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產業組織創新;必須健全龍頭企業科學的管理機制。
(二)培育農業產業組織企業家。企業家是發展農業產業體系的靈魂和骨干。只有有了企業家,才有優勢企業;只有有了企業家群體,才有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最終形成優勢產業和區域分工;只有有了企業家階層,才能形成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加強行業監管與自律,進而實現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快科技進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科技進步既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又是推動農業產業組織創新上水平、上檔次的強大動力。為此必須加大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高其創新開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必須加快農業科研、教學體制改革,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以多種形式與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聯合開發創新、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必須培植農戶吸納新技術的內在動力機制,建立一種既有動力又有壓力的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機制,對率先采用新技術的農戶給予一種比較高的技術投資利益回報激勵,形成一種農民自主采用新技術的激勵機制;必須加強農民的技術培訓、職業教育和綠色證書資格培訓等,注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農民素質。
(四)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1.調整品種和品質結構。在確保基本農田不減少、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和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制定優質優價政策。
2.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著重抓好種畜繁育供應、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加工、儲運、疫病防治等環節的工作。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民的非農就業,拓寬農民增收空間,提高農業延伸效益和勞動生產率。
參考文獻:
[1]孟珍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關系[J].中國農業信息,2015,11:147.
[2]曠愛萍.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促進廣西農民增收[J]. 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5,03:29-32.
作者簡介:李慧玲(1990-),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