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少數民族人口流入大中城市,在給人們帶來行為模式、交往方式變化的同時,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可能發生的民族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民族問題日益凸顯,這就要求我們建立相應的機制來解決現實存在的民族問題。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民族問題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90-01
一、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又被稱為城鎮化或是都市化。從廣義上來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變化的過程,具體指的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的轉變,這種轉變包含了人口職業、產業結構、土地以及地域空間的變化。從狹義上來詮釋,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不斷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農業的發展為城市經濟提供了資金的積累,因而,農業發展成為了城市化的初始動力;而工業化促進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和進步,成為了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勞動力市場化使得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得以實現,產品的市場化讓城市化在廣闊低于的展開得以成為現實,由此可見,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開放了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村人口為了謀得更好的生存而涌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在《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中》提到,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這個數據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的城市化進入了關鍵的發展階段。
二、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
1.城市少數民族意識增強而引發的民族關系問題。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讓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口涌入了大中城市,這也帶來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的轉變。與此同時,少數民族人口大量涌入以漢族為主體的城市也讓各民族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聯系更為密切,相互之間的了解也更加深入。隨著不同民族的交往不斷加深,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意識也將逐漸增強。盡管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人口數在逐年遞增,但漢族依舊是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的主體民族,因而城市中的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會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對于自身民族的發展和歷史地位尤為關心,并且十分重視其他民族對于自身民族的文化、宗教、語言、習俗等方面的尊重程度。這種民族意識的增強在合理的范圍內能夠幫助本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但若是沒有做出積極的引導,則有可能出現因過分強調民族特點和民族利益而產生的 忽視或損害全局利益的極端民族主義傾向,進而影響城市民族關系的正常發展,造成民族關系的不和諧。
2.因不了解黨的民族政策或工作方法不當而引發的民族沖突。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選擇進入城市求學、謀生。國家在民族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來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但目前的現狀是,城市中的一些行業和部門以及其管理人員對于少數民族不甚了解,對于黨和國家所制定的民族政策更是知之甚少,如此一來,自然無法行之有效地執行和落實相關政策,從而導致工作中的失誤和偏差,時常會出現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忽視少數民族人口的合法權益,對于事件處理不及時或不公正;亦或是,在市場管理中因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的不了解而造成誤會和糾紛;在工作和生活中歧視少數民族等現象。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可能會導致民族關系的緊張,進而引發城市民族問題。
3.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引發的民族宗教問題。
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人口雖然生活在與本民族相距甚遠的城市當中,但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往往保持著本民族的固有特性。然而,在新聞媒體宣傳報道中時常出現的一些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甚至違背了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一系列事件嚴重傷害了少數民族人民的感情,從而會造成少數民族人民的不滿,甚至造成地區沖突如。
三、解決對策
1.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法律保障體系。
城市民族法律法規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就現狀而言,我們目前的法制建設還顯得有些滯后,相對于日漸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來說,當前的法律法規還不能完全解決所出現的所有問題,這也導致了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了進一步保障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人口合法權益的實現,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加強對城市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
對于涌入城市的少數民族群眾首先應對其做好相應的教育、就業等有關方面的知道,提高其整體的素質,為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城市生生活奠定基礎,并聯合有關部門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實行長期有效的協同監管。其次,應暢通訴求的渠道,構建公共服務體系,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做到為城市中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排憂解難。
3.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向來是民族問題中的敏感因素,因此,在解決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民族問題時,自然要尊重和維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具體可分為幾個方面:
首先,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的建筑特色,在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基礎上要盡量照顧少數民族的需求,將宗教場所的建設、少數民族民居的建設和管理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中。
其次,加強對民族政策的宣傳和教育,使企業、政府及相關人員充分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民族政策,避免在工作過程中因對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民族政策的不了解而產生偏差和失誤。
參考文獻:
[1]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修訂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2]吳仕敏.中國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3]馬戎.民族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蔡玥俊(1990-),女,漢族,江蘇人,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