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我國的“三農”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業問題關系到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全局。要解決“三農”問題除了政策手段,科技是首要考慮因素。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已經引發各行各業經營方式的變革。將工業知識、科技、市場信息傳遞給農民,使農民熟練使用,使科技市場信息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字:新媒體;農業傳播;移動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59-01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新媒體。“新媒體”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國 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 P.Goldmark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EVR商品的計劃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局長岳頌東認為:“新媒體是釆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載體,從而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的介質。”
和傳統的媒體相比,互聯網等新媒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消除圈子的隔閡。互聯網的興起日益增強了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融合、逐漸消除了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之間的差距,信息獲取越來越簡單方便。
(二)農業傳播。農業傳播也即農業信息傳播,是農業信息從信息發布者傳遞、擴散到農業信息接收者或者農業信息用戶的過程。從廣義方面來講,農業信息包含了農業生產技術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農村法規政策信息、農民生活消費信息、農村文化信息、農村教育信息等等。
(三)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顧名思義就是能移動,能隨身隨時操作的互聯網應用。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 簡稱 MI)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MI等),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如 CDMA2000、WCDMA 等 3G 技術和 LTE 等 4G 技術)通過應用軟件(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瀏覽器等)獲取和發布信息的應用方式。
二、新媒體與傳統傳播方式的差異性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形式上的差異。新媒體依靠的介質主要呈現電子化、設備話的形態,如個人電腦、平板電腦(Pad)、多媒體上網設備(MID)、智能手機等。它具有攜帶方便,能隨時隨地閱讀、收聽和觀看的優勢,而且新媒體傳播還有內容信息量大、信息搜集方便等諸多優勢。而傳統的傳播媒體如書籍、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具有實體感,尤其是書刊報是實實在在的能感覺到的紙質媒介。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受眾上的差異性。截止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45.8%。其中手機網民的規模也已達到5億。近幾年大量的傳統媒體如雜志、報紙訂閱量嚴重下滑,閱讀人群數量急劇減少。
(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機制上的差異性。傳統媒體包括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主要是一對一的傳播。而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傳播機制是終端互動模式,每個擁有終端的用戶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這樣多點對多點的全方位的傳播模式使得傳統的信息發送或者接受者的角色逐漸模糊。
三、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作用
(一)新媒體加強了農民與外界的交流。新媒體給農民帶來大量新的知識和觀念。新媒體使得農民不出家門就能主動了解外面的信息,這使得農民更加方便獲取最新的信息,也逐漸更新自己的觀念。
新媒體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電腦、手機新媒體逐漸深入農村,這些變化也大大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為農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提供了更多的與外界交往的渠道,也越來越多的在不斷接受外界的信息,大大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社會文明程度。
(二)新媒體極大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新媒體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同樣的道理,農業的生產也離不開信息。農業相關信息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要素,而且也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經營的生命線。在農業生產的信息不對稱的時代,很多農民種了大量的作物豐收之后市場飽和導致虧損嚴重的例子非常多。現在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免費甚至低價的特點則可以非常好的給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同時,農產品網上信息市場的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完善、網上訂單農業的推廣都為農民種植提供了信息參考。
新媒體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業毫無疑問是第三產業,互聯網時代在基礎產業上延伸出其他產業存在很大可能。首先是新興產業的出現。新媒體在農業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伴隨農業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與農業相關的陸續產生了農業軟件制造業、農業信息服務業、農業網絡服務業等第三產業。
(三)新媒體廣泛應用有利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新媒體幫助提升產品防偽技術。如今,運用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制作的具有安全性、唯一性、經濟性和移動終端通用性的電子防偽標簽,是商品的唯一的電子身份證,就可以讓假冒的防偽行為無處遁形。
新媒體幫助農民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在新媒體時代,農民可以自己學習掌握新媒體的運營方式,尤其是博客、微博、等應用的廣泛流行,越來越多的人樂于在上面分享獲取信息。農民都可以通過這些媒體進行宣傳,定期推送特色促銷信息,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渠道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搜集消費者意見。
(四)新媒體提高農民參政議政的意識。新媒體提高了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在新媒體傳播的時代,農民可以迅速詳細了解各種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從而有意識有能力去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去。
新媒體時代提高了農民關心國家大事、維權自救的意識。借助于互聯網,農民可以輕易獲取大量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新聞,這都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農民的政治素養,尤其是在涉及到三農問題、醫療社保等關乎自身切身利益的時候更加會高度關注。
新媒體作為一個融合的平臺,具有把人類現有的各種類型的傳播方式集合在一起的強大動力,從而實現綜合性的傳播功能。新媒體的應用為知識農業的發展準備了客觀條件計算機網絡作為農業科技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資源,它的出現和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為知識農業的發展準備了客觀條件,在以后的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濤.新媒體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1.
[2]張濤.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作者簡介:李慧玲(1990-),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