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宏亮
摘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物流金融人才隊伍,是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持續推進的保證。隨著舟山海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各金融機構紛紛進入,但從業人員總量不足、專業物流金融人才缺乏、人才培育開發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舟山物流金融服務水平提升的瓶頸。因此,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高層次物流金融人才引進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地方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協同創新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提供物流金融人才保障。
關鍵詞:江海聯運;物流金融人才;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U6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7-0022-02
舟山作為統籌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服務的核心區域,還存在著金融和信息服務能力比較薄弱、陸海統籌發展體制有待創新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不斷加以解決。因此,隨著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的持續推進,需要舟山物流金融服務持續跟進。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物流金融人才隊伍,是提升舟山物流金融服務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加快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保障。
1 舟山物流金融服務的發展現狀
隨著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的加快推進,舟山群島新區物流金融服務的規模不斷加大,層次也有所提升,與以往相比,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
1.1 各金融機構不斷向舟山群島新區集聚
2015年以來,舟山市政府圍繞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鼓勵銀行、證券、保險、融資租賃等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江海金融服務產品,為舟山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舟山群島新區憑借自身的區位和政策優勢,主動承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輻射,為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不斷進駐舟山創造條件。截止到2015年末,舟山有各類金融機構86家。
1.2 物流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物流金融是指在供應鏈業務活動中,運用金融工具使物流產生價值增值的融資活動。是由物流企業和金融相關機構聯合起來為需求方企業提供物流結算業務、物流融資業務、物流金融技術支持業務、物流金融客服業務、物流金融政策資源匹配等運作活動。目前,舟山金融機構已經推出存貨質押融資、信用貸款、保證保險貸款、倉單質押融資、支付清算、基金理財等專項物流金融服務。根據國務院對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國際物流島、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的戰略定位,舟山群島新區的金融機構在已經推出的專項物流金融服務的基礎上,還積極開辦了港航物流金融業務,并重點推廣圍繞核心物流企業、覆蓋供應鏈上下游的供應鏈融資產品,以滿足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中涉及的加工、倉儲、流通、交易等各個環節的融資、結算、匯兌等多元化的物流金融需求。
2 舟山物流金融人才培養難以滿足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需求
隨著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的不斷提速,舟山物流金融人才需求也發生明顯變化,但目前相關人才培養的實際狀況難以滿足這種變化,具體表現為:
2.1 金融從業人員數量不足
雖然近年來整個舟山金融業從業人員均持續增加,截至2015年末,金融從業人員數8016人,但舟山金融從業人員占就業總人數的比例較低。金融從業人員占全市就業總人數僅為1%左右。與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相關的大量生產企業、商貿企業與物流企業在短期內,難以招聘到能夠勝任物流結算業務、物流融資業務、物流金融技術支持業務、物流金融客服業務、物流金融政策資源匹配等物流金融崗位的合適對口人才,物流金融相關人才短缺問題比較突出。
2.2 物流金融人才層次較低
舟山金融從業人員的90%以上為柜面服務人員,只具備較為基礎的金融知識和操作技能。而金融機構從業人員主要在本地金融機構之間流動,即使新進入舟山設立機構的商業銀行在開展物流金融服務時,也主要從本地銀行從業人員中吸納管理層和員工,很少從外地引入專業的物流金融人才,導致舟山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結構相對固化,缺少既具備專業金融知識,又熟悉物流產業融資特點的金融人才,高層次物流金融人才更是稀缺。
2.3 物流金融人才培育滯后
通過筆者調查發現,目前物流金融學科及人才培養在舟山較為薄弱。一是舟山高校金融專業設置缺位。舟山群島新區擁有2所本科院校,2所高職院校,高等院校數量少,各個學校普遍缺乏金融專業的設置。同時,舟山只有2所高校設置了物流專業,但物流專業的開設課程中,只有金融知識的淺顯普及,缺乏對金融知識和相關應用技能的專門培訓。企業在用人時發現,金融專業的學生缺乏物流技能的應用能力,物流專業的學生缺乏金融知識的應用能力;二是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滯后。本地的高等院校比較注重傳統物流人才培養管理面和作業面的能力,而忽視了多種技能協調整合能力的培養,在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背景下,對物流金融人才培養的知識單元設計既要求全面性,又要求專業性,特別是要滿足江海聯運服務體系中加工、倉儲、流通、交易等各個環節的物流金融服務需求。
3 江海聯運背景下舟山物流金融人才培養的改善途徑
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是舟山群島新區對接融入國家戰略加快發展的突破口,更是國家確立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與連接紐帶的現實需要。而物流金融人才是舟山建設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引領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建立舟山自由貿易島的基礎與保障。因此,要針對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對物流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物流金融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為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3.1 加大物流金融人才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議實施高級物流金融人才引進工程。舟山市政府已經實施了高級人才的引進措施,如提供創業資金、人才公寓、安排配偶就業、子女人學等優惠政策。建議在此基礎之上由市政府牽頭,采取更加優惠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面向全球引進高級物流金融人才。要充分利用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的契機,為各類物流金融人才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二是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物流金融人才交流培養制度,不但要鼓勵和支持市內各金融機構之間物流金融人才的流動,還要鼓勵優秀物流金融人才到地方政府任職,既為物流金融人才提供發展空間,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物流金融管理能力。
3.2 完善地方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方案
舟山地方院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物流金融人才需求,制定立足于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需求的培養方案。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所需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應針對新的需求做出動態調整。課程設置要與當前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相適應,重點培養具有專業職業技能協調整合能力的人才(見表1)。
3.3 建立校企協同創新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模式
協同創新是指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應由學校、企業、政府來共同制定完成。學校、企業、政府合作的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校辦學的理念轉變,辦學理念由管理到經營;技能訓練由實訓到實踐;辦學模式由合作到整體。首先,將學校視為一個特殊“企業”精心經營,學生具備學生、員工雙重身份;其次,學生通過實訓中心的模擬訓練后,再進入實踐,積累實際生產工作經驗,將學校的技能訓練從模擬水平提高到真實水平;最后,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育教學從虛擬到模擬到真實的零過渡。學校、企業、政府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實現了學生訓練的三個轉變。訓練水平由技能到技術的轉變;訓練方法由模擬到真實的轉變;訓練角色由學生到員工的轉變。因此,要通過建立校企協同創新物流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為舟山綜合保稅區、中國(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基金等與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相關的重要平臺和機構,定制化培養高技能應用型物流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