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
近段時間,華東理工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因在導師開設的工廠里從事危險化學品實驗被炸身亡的消息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這種極端的個案雖然較為少見,但是此前媒體曝出過多起某些高校的導師以學生需要繼續深化科研成果之名一再拖延學生畢業時間,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為自己謀取利益或者向學生提出非分要求的事件,老師變老板,學生能否畢業、什么時候畢業的權力全系于導師一人之手。當下高校師生關系的異化現象值得深思。
華理研究生死亡事件發生后,有媒體評論文章以國家出臺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教師開辦企業的相關政策為由,認為高校教師開辦或參股企業,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換。確實,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蒲谐晒驊棉D化,方向沒錯,初衷是好的。但這并不構成本次事件中可以為當事教師辯護的理由。須知,國家鼓勵的高??蒲谐晒D化,首先是依法合規的轉化,它不能建立在以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將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險境地的基礎上。西方法哲學史上有個著名的案例,就是里格斯訴帕爾默案。1882年,帕爾默在紐約毒死了自己的祖父,而他的祖父在此前的遺囑中給他留下了一大筆遺產,當時紐約州的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如果繼承人殺死了被繼承人就當然喪失繼承權。在這個案子中,法官從法理出發,得出了著名的裁判法則——“任何人不能從自己的過錯中受益”,最終剝奪了帕爾默的繼承權。同理,國家對高校教師開辦或參股企業的鼓勵政策,并不代表教師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去從事商業行為,因自己的違法行為而獲取不當利益。他的首要身份是教師而不是商人,他的首要職責不是追逐商業利益而是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長期以來,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已經扭曲了高校師生關系的格局,讓某些教師忘記了自己的身份,長期漠視或故意侵害自己的學生的正當利益。
當下,高校研究生的培養機制是導師制的,學生的課業傳授、論文指導全系于導師一身。與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不同的是,研究生階段更加強調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導師制設計的初衷是讓學生可以接受導師更加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的指導。這個制度如果運作得好,會形成良性循環??陀^上講,大多數導師都是認真負責的。但是任何一個制度都會漏洞,所謂“法律防君子不防小人”就是這個道理。換個角度看,導師制背后所隱含的更深層次的運作邏輯就是導師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學生能否畢業的權力。某些教師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罔顧學生的合法權益,讓學生變成廉價勞動力,抑或向學生提出各種非法非分的要求。整個過程中,過于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導致學生始終是權利的弱勢群體,因此給予學生一定的權利救濟渠道是必要的??梢宰鞒龅母淖冇性S多,比如可以考慮探索建立研究生指導的導師組機制,由幾名導師以導師組的名義共同指導多名學生的課業和科研,防止獨任導師制可能出現的“權力壟斷”。還可以考慮的是在學校層面建立學生權益保障委員會,專門受理和調查核實學生反映的教師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問題,同時建立學生延期畢業說明制度,導師如果決定要學生延期畢業,必須向學校說明理由,對于決定對同一名學生連續兩次以上延期畢業的,需要更加嚴格的審核程序。而對于學生協助導師進行科學實驗等活動的,學校在學生的人身防護、合理的補貼津貼標準及統一發放等方面建立有關制度,以保障學生的基本權益。此外,解決高校教師本職工作和兼職工作二八倒掛現象也是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重要保障。很多教師不愿授課、或者開設課程后,不用心上課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因此保證基本的教學用時是必要的。
“古者學子從師受業,謂之從游……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關于師生關系的精彩論述。師生關系乃從游之義,老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職責不能偏廢。而要確保這一點,作為管理者的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在高校學生合法權益保障制度完善上的責任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