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民
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紀念性建筑物絕大部分都毀于抗日戰爭期間。現在我們也只能從舊照片、舊畫冊、老電影中看到這些紀念物的原貌。
外灘曾是寓居上海西方僑民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僑民社團在濱江大道和公共綠地中留下了不少紀念碑和紀念銅像。這些碑和像都由外國人設計,多為殖民者的先驅,它們留有明顯的殖民地烙印,同樣也記錄了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紀念性建筑物絕大部分都毀于抗日戰爭期間。現在我們也只能從舊照片、舊畫冊、老電影中看到這些紀念物的原貌。
和平女神像
歐戰紀念碑,又稱“和平女神像”,是外灘最大的紀念碑,堪稱“上海第一碑”,位于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東端黃浦灘邊,面朝西,1924年2月16日落成,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建,由上海的英美法僑民團體建立的。
以巨大的花崗巖為基礎和基座,四周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向同盟國宣戰各國的國徽或國旗,在碑基上鐫刻了所有從上海出發而在歐戰中陣亡者的名字。兩旁裝飾銅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頂部則是一組青銅鑄像,主體人物為和平女神,她左手撫一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以使他不再遭受傷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兒子母親的頭頂上,以撫慰她心靈中深深的創傷。
作者沒有宣揚勝利者的驕傲和失敗者的悲哀,而是將一種祈望和平,反映人類普遍情感的涵義賦予這組雕像,因而很快被旅居上海所有國籍的人所接受,無論原協約國還是同盟國的人士無一例外地都獻上了鮮花。這尊女神像在黃浦江邊勾畫出了一個莊嚴而生動的輪廓,為圓弧形的外灘建筑帶增添了一道別致的新風景。可惜這件優秀的藝術品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久,1937年爆發八一三事變,戰火中,劫運也降臨到了這座和平女神像的頭上。194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公共租界的中心區。作為敵對國標志性的建筑物,1943年該像被野蠻地拆下,兩邊銅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被毀掉,至于碑面的文字則被全部磨去。于是和平女神像成了歷史記憶中的一個舊上海名跡。
巴夏禮和赫德銅像
巴夏禮銅像位于外灘南京路口,面西站立,1890年4月8日建立。1841年,13歲的巴夏禮,隨英軍遠征中國,次年就被英國外交部任命為英國公使璞鼎查的秘書兼翻譯,成為進入中國年齡最小的外交官。后在北京英國公使館做參贊,1864年任駐上海領事。其間讓中國司法主權受到損害的租界會審制度就是他一手創立的。即在租界里由中外官員組成“會審”法庭,規定凡是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訴訟,中國官員與該外人所屬國的領事署一人組成合議法庭,聯合審理。
整個紀念像由碑基和銅像兩部分組成,紀念碑用整塊巨型花崗石制作,正反兩面分別以英、中文字記錄其生平與立碑目的。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銅像被日本占領當局搬走。1984年在南蘇州路河濱公園發現被扔的銅像基座,現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赫德銅像位于海關大樓前,低頭背手,身著齊膝蓋的大衣。赫德于1854年來華,最初在寧波領事館充任翻譯,后調任廣東海關做稅務司,1861年起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至1908年告老還鄉,1911年死于英國。上海中外人士為了紀念他過去的功勞,于海關前建立了他的銅像。
該銅像由英國人設計并在英國鑄造。銅像底座為四級臺階,臺階之上是長方形的基座,石碑東面和西面上的銘文為:“前清太子太保尚書銜總稅務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鷺賓,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統辛亥,事遐齡者七十七年,綜關權者四十八載,創辦全國郵政,建設沿海燈樓,資矜式于邦人,備咨詢于政府,誠懇謙忍,智果明通,立中華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輿,爰鑄銅像,以志不忘?!?941年銅像被日軍拆除,石基則被扔到河濱公園內。1986年刻有中文“赫德銅像”的基座嵌石在河濱公園被發現,現被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收藏。
伊爾底斯紀念碑
伊爾底斯紀念碑位于北京路外灘,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僑及怡和洋行建立。此事源于1896年8月23日,德國炮艦伊爾底斯號遇暴風雨沉沒于山東洋面,造成77名船員喪生的海難。雕塑家格奧爾木·米勒將一根長6米從沉船上取來的斷桅聳立在大理石的基座上,桅桿的下端圍放著青銅鑄造的花環,繪有十字架的軍旗和似乎仍被海風吹得微微鼓起的帆布。
紀念碑基座的正面是一幅表現伊爾底斯號乘風破浪揚帆前進的浮雕,后面是“紀念1896年8月23日在中國黃海風暴中遇難的伊爾底斯號炮艦全體船員”的碑文和殉難官兵的名字。整座雕塑給人留下不勝愴然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旅滬協約國僑民仇視德人,對此紀念物也視為眼障,1918年12月2日夜晚,紀念碑被人推倒在地上。大戰結束后,德國人來滬,又把它修好,遷到華山路德國總會前草地上。
馬加禮和常勝軍紀念碑
馬加禮紀念碑原位于外灘和蘇州路轉彎處,外白渡橋南端,1909年道路拓寬時移進外灘公園北面入口處,系用大理石雕鑿而成。馬加禮出生于印度,1867年來華,1 874年調往上海英領事館,同年奉令赴云南迎接由緬甸入滇的柏郎探路隊。1 875年2月21日在云南境內被人殺死,上海英僑為紀念他的冒險精神,乃集資為他建立紀念碑。該碑1880年5月6日奠基,而這一天就是中英《煙臺條約》在英國倫敦互換正式文本的日子。1941年被日本占領當局拆除。
常勝軍紀念碑為紀念1862 -1864年美國人華爾組成的常勝軍在江蘇攻打太平軍時戰死官兵而立。華爾,美國人,1846-1848年在美國諾維奇大學讀書,并接受基礎軍事訓練。1859年來到中國,次年到達上海,應邀任清軍水師炮艦“孔夫子號”大副。6月,在上海道吳熙及候選上海道楊坊(華爾的妻子即楊坊之女)的支持和資助下,招募外國人組成洋槍隊并任隊長。他率領洋槍隊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因多有戰功,所率的洋槍隊被李鴻章授予“常勝軍”之名。實際上在常勝軍中,華人士兵占絕對多數。1862年6月,太平軍攻寧波,華爾前往增援,于9月20日在浙江慈溪受重傷,次日死亡。
該碑由李鴻章出資。原位于外灘公園南端圍墻外,后移入公園內東北角,系一石質方錐體,上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其中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
(鳴謝錢宗灝先生)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