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青
在一個“屋里”,無視個體的獨立性,漠視個體權利,片面強調犧牲——尤其是毫無意義的犧牲,會導致個體尊嚴喪失。喪失尊嚴的個體所構成的群體,必然是缺乏良知,趨奉權力意志,淪為暴力的附庸。掌權者必然厚顏無恥,以戲弄愚眾為樂。“工匠精神”的基石是對人的尊重,其反面是“權力的迷信與追逐”
魯迅先生講過“黑屋子”的故事。屋里、屋外是兩個生態系統。長久關在黑屋里的人,一下子走到屋外見到光亮時肯定不適應,最起碼眼睛就受不了。反之,有一天屋里突然來了一個外人,外人覺得不舒服,屋里人也感覺怪怪的。什么原因?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了。魯迅先生不愧是生物醫學背景的文學大師,擅長講生態學的故事。
100年前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突發奇想將工人日薪漲到5美元,立刻引發軒然大波。當時的平衡點為2.5美元。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我們仍念念不忘這一歷史事件,足可見那一波的影響力。別人高不高興他不管,亨利·福特自己高興就行。隨后,高薪日漸被美國的其它公司紛紛效仿。更加耐人尋味的是,高薪之后,資本與勞動的生態關系開始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當時參與討論并頗有見樹者不少成為后來相關領域的鼻祖。實踐推波助瀾,理論推陳出新,新的生態平衡逐步建立起來。
10年前的北京,一個MBA學員畢業后,獲得H公司20萬年薪的常務副總崗位。他高興而有人卻不高興了。因為他工作一個月的薪酬,他那些“可憐”的同事卻要干上半年。但很快,他就嘗到何為“燙手的山芋”。當他推進工作時,同事們習慣性地“讓猴子又跳回到他的背上”。三個月后,他不得不離職。打破了原來的生態平衡,卻無力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出局的只能是他。秦朝大一統之后瞬間潰敗,也是同樣的規律。
1年多來,華為公司頻頻高調,尤其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年入500萬的有千人”2016年6月引發熱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生態學的視角來解讀,興許會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企業是生態系統的一員。借助“黑屋子”這一比喻,可管窺企業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提及中國企業,少有不知華為的。經過30年,華為奇跡般地成長為世界500強,躋身國際市場強者之林。換句話說,華為已處于國內與國際兩個生態系統之中。站在國內這個“屋子里”看時,年入500萬元可謂天文數字,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掙不到這么多錢。
可是當我們從國際生態系統來看時,參照系就會發生變化。500萬元人民幣折算成美元,不足100萬美元。對比世界500強企業的同行們來說,華為人還算是“勒緊腰帶過日子”的那群人,況且深圳的房價也算是國際水準的了。與華為直接競爭的都是蘋果等國際巨頭。試想,華為要把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人才吸引進來,與國際同行交手,不按“屋外”國際生態系統的游戲規則,而總是強調“屋內”的特殊情況,玩得轉嗎?“屋外”那些人很精明,“保持艱苦樸素”那一套說教對那個生態系統的來人說,就是對牛彈琴。對牛彈琴牛沒錯、人也未必錯,錯的是兩者沒有共同的頻率。
高薪引發不高興。其實還另有原因。企業既要適應經濟生態系統,也還要順應社會生態系統。前者講激勵機制,注重多勞多得;后者講平均主義,尤其“限薪”及各種規定之后,500萬高薪的確傷及不少人尤其是“屋里人”的心。
領導者既要善于打破平衡,更要努力建立新的平衡。“屋里”畢竟在“士農工商”文化氛圍中演化幾千年之久,其生態結構盤根錯雜。比較而言,改革開放后接觸“屋外”的30多年,只是滄海一粟,不可忽略但也不宜太在意。在兩個生態系統中找平衡,是正在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掌舵者們面臨的大考。
大考之一,有沒有錢之上的價值追求。500萬高薪獲得者中應該有80后。馬克·扎克伯格1984年出生,是一個標準的80后。2015年12月馬克·扎克伯格宣布,為慶祝女兒的降生,他與妻子共同決定將向慈善機構捐出所持有Facebook股份的99%,這些股份的價值達450億美元。在小扎出生的前一年即1983年,喬布斯從百事可樂挖來斯卡利擔任蘋果公司CEO。為說服斯卡利加盟蘋果,喬布斯當時并不只是承諾給他多少高薪,而是說出了他的名言之一:“你究竟是想一輩子賣糖水呢,還是想抓住改變整個世界的機會?”《基業長青》一語中的:企業要想獲得基業長青,要有超越利潤之上的價值追求。把錢當目標,容易遮蔽眼和心,值得警惕!
大考之二,有沒有對人的尊重、對技藝的癡迷。高薪需要與高額利潤、卓越產品、先進技術等匹配。只取高薪而無持續性創造,高薪是不可持續的!相反,只干活不給錢,甚至連性命都給搭上,活是絕對干不好的。當有人驚嘆兵馬俑氣勢之宏偉、技藝之高超的時候,冷靜地思考一下,當年的那些“工匠”在修完兵馬俑之后都到哪兒去了?他們替皇帝效勞,分文未取而且還殉葬。久而久之,技藝消失是必然的。在一個“屋里”,無視個體的獨立性,漠視個體權利,片面強調犧牲——尤其是毫無意義的犧牲,會導致個體尊嚴喪失。喪失尊嚴的個體所構成的群體,必然是缺乏良知,趨奉權力意志,淪為暴力的附庸。掌權者必然厚顏無恥,以戲弄愚眾為樂。“工匠精神”的基石是對人的尊重,其反面是“權力的迷信與追逐”!
大考之三,有沒有從自己找原因并積極建設生態系統的意識與能力。魯迅先生當年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當他從“屋里”走到“屋外”后切身感受到,思想靈魂的缺失比身體的疾病更可怕!他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刻畫典型人物形象,微觀上直指麻木不仁,宏觀上揭開“吃人”的面紗。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從自己先做起,“不要問社會給你帶來了什么,而是問你帶給社會什么”。當年喬布斯之所以很快去世,一個細節是他進行器官移植時排隊而錯過最佳手術期。在“屋外”那個生態系統,“重病中”的喬布斯仍能快樂地排隊。“屋里”的情況呢?擁有資源、資本、權力、知識和技能的強者,如果多些自律,能夠做到不霸道、不張揚、不自大,能夠尊重、理解、包容他人,能夠遵守規則、建設社會秩序,“屋里”生態系統將不斷進化,從一個平衡演化到更高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