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內的高成本成為壓死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企業選擇是否要走高薪模式,要根據自己的企業實際和現實的宏觀經濟情況而理性決策。在當前“三去一降一補”的大環境下,大談特談高薪會讓很多企業家更加迷茫與無奈
恩格斯曾言,“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依以旋轉的軸心”。如何有效協調二者的關系,是企業需要精心思考的一個命題。處理好勞資關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在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過程中,資本占大頭、勞動要素次之,是當下企業所普遍采用的法則,以前更甚(資本所占比例更大)。正因為如此,華為總裁任正非近日的一句話,在市場上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任正非表示:“華為這些年勞動與資本的分配比例是3:1,每年經營增值部分,按資本與勞動的貢獻設定一個分配比例,勞動者的積極性就起來了。” 華為將勞動要素的占比擴大為資本的三倍,為員工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的做法,事實上是將員工的重要性置于股東之上。馬云稱,“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萬科總裁郁亮表示:“二十多年前王石說了一句話,人才是萬科的資本。后來上市了,我們發現有了一點錢之后,人才是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這些企業認為,重視員工,并給予物質激勵將極大地調動員工積極性,從而帶動企業快速發展。這些將人才的重要性置于資本之上的觀點,顯然與華爾街“股東至上”的觀點背道而馳。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告別資本稀缺的階段,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期。勞動者的創新,成為企業發展更為稀缺的資源。在當前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優秀員工無疑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在金融業尤為突出。一位優秀員工創造的價值遠遠超出三五個一般的員工。因此,給予這類優秀員工以高收入無可厚非,這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當然,正確理解和處理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系,并非一味地提高勞動在分配中的占比。正確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企業的本質是什么。企業是由投資人運用各種生產要素來賺錢的商業組織。因此,對企業而言,給股東帶來利益從根本上說依然是首位的,這也是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最根本原則。也正是因為有著可期的回報,資本要素的流動才變得如此頻繁,才可以帶動更多要素的迸發。試想,如果沒有資本的原始投入和持續驅動,哪里會有今天成功的華為、阿里、萬科?所以,從企業的本質而言,在收入分配時優先考慮資本回報天經地義。從功利的角度看,給予勞動者高薪的目的在于激發勞動者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做大企業這個“蛋糕”。蛋糕做大的情況下,即使資本回報的占比降低,仍可以給股東更大的回報。
重視勞動的作用,并不意味著要拋棄企業立身的根本原則。高薪帶來的高成本可能傷害企業和經濟的競爭力。跨國企業過去之所以選擇在中國設廠,正是因為看上了中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而現在,這些企業不斷逃離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國內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長期以來,低廉的勞動、土地和資源成本是中國的一大優勢,而現在這一優勢的喪失,讓世界知名企業逐漸將陣地轉移到東南亞、南亞。即使像任正非這樣一直堅持高薪酬的企業家,面臨這一困境也心生迷茫:華為搬離深圳的聲音讓人震驚。這與其說是深圳的高地價、高房價逼走華為,倒不如說是由之引發的人的因素成為了關鍵。為讓員工能在深圳這樣的高價位城市里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華為不得不為員工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即便如此,很多員工仍然買不起住房。這種自下而上的壓力使得華為在人員支出上不斷增加,以保持自身留住人才的優勢。以目前3:1的高勞低資的分配比例仍然不能解決問題的話,華為還能繼續提高勞動份額到哪里?
所以,一方面是華為的“高勞低資”的模式,另一方面是任正非因為企業高成本而表現出來憂慮。其實,任正非所謂的“華為這些年勞動與資本的分配比例是3:1”中的勞動者有不少是華為的股東。馬云之所以兩次讓阿里上市,一是為了融資,二是為股東提供退出機制。萬科今天的局面,是因為在股東層面出了問題。由此可見,妥善處理勞資關系多么重要!中國一直流傳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但是,在當代有多少成功企業能夠成功演繹三十年?即使是《基業長青》中那些為人稱道、為人榜樣的企業,不少已成“明日黃花”,更何況一些普通企業?不少倒下去的企業,與其高成本不無關系!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內的高成本成為壓死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企業選擇是否要走高薪模式,要根據自己的企業實際和現實的宏觀經濟情況而理性決策。在當前“三去一降一補”的大環境下,大談特談高薪會讓很多企業家更加迷茫與無奈。
在我看來,平衡勞資關系、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不必“一刀切”地提倡高薪。薪酬體系應該突出績效因素,讓真正優秀的員工得到更高的收入。其次,要對優秀員工進行合理界定。優秀員工實際上是適合某一崗位并表現出色的員工。員工優不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崗位是否合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讓其在適合的崗位,就有可能發揮其特長,表現出優秀來。而優秀員工的標準,一定要忠誠和才能統一,德才兼備,德為先。正如俗語所說:“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是毒品。”第三,即使是激勵優秀員工,也不必千篇一律地使用高薪,還可以采取員工期權、利益分成、技能提升、崗位優化、獎勵培訓、精神鼓勵以及人文關懷等多種形式。
總之,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緊緊抓住優秀人才是企業制勝的法寶之一。但是,薪酬并非越高越好,片面、過分地強調高薪,可能損及企業競爭力甚至生存能力。企業因為高薪酬、高成本而出現高負荷運行甚至連生存都存在問題的時候,高薪員工將面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窘境,最終是股東和勞動者“滿盤皆輸”。平衡好勞資關系,處理好員工積極性與企業經營成本的關系,事關企業競爭力和長遠發展,企業必須通盤考慮,不能邯鄲學步。華為、阿里和萬科今天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它們的高薪制度,資本的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