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兵
摘要:創新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創造充滿創新活力的課堂教學,能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同時還能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教學管理;創新;教育
教學管理是為了完成教學工作目標,達到最佳功效,而按照教學自身的發展規律、特點以及與教學相關的各種因素,對教學過程各種要素的運行與配置進行科學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復雜活動過程。同時,創新是現代學校管理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生存的源泉,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所以,教學管理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一、創新表現為教育管理的核心
管理的創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創造,是新的構想、新的觀念的產生到應用的整個過程,它包括:觀念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實踐的創新和業績的創新。與創新相對應的是“維持”,兩者是對立統一關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適度維持和適度創新的結合。但是,僅有維持的“有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旦系統封閉起來,只能自發地走向無序。因此,把創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動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創新是現有機構衰敗的最大單個原因”。現代學校管理在管理職能方面有自己獨有的表現形式。計劃職能通過確定目標、制定戰略以及開發規劃、方案等形式表現;組織職能通過組織結構設計和人員配備表現;領導職能通過領導者指導和激勵被領導者以及解決沖突來表現:控制職能通過對活動過程進行監控以確保其按計劃完成。然而社會與環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現實,應對改革是每個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動的每個環節和每一項職能中,事事處處皆應創新。
二、教育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
從教育管理過程和要素看,現代學校管理的創新內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標創新、結構創新、教育技術創新和管理人員創新。從客觀上看,包括學校的辦學思想、學校教育體制、學校育人觀念;主觀上包括學校的課程結構、教育手段、教學方法、管理評價機制;微觀上包括教師個體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術及師生、生生和干生間等三個層面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動力系統。
學校管理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中要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即每一個人,從學生、教職工到學校管理者都是具有個人尊嚴與價值的獨立個體,都享有受尊重,擁有實現自身價值的空間。要使廣大師生感受到在工作、學習中自由創造的意義和樂趣,應具有“人人有事干、處處有舞臺、時時有進步”的管理思路,在學校現代管理中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互動效應的學校教育環境,從優化德育環境,優化教學環境,優化活動體系,優化評價機制及他們的互動效應來創設、探索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學校教育創新體系。在學校工作中,教師是學生的教育者、組織者、領導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教師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三、制度的創新
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就必須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使之適應學校的自主辦學、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實施校長負責制、全員聘用制,把競爭機制融于學校管理之中,使校長的負責意識,依靠教職工辦好學校的民主意識,班子其他成員的助手意識,都得到創新。不斷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勞取酬,優質優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鐵飯碗,不斷提高教師待遇,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特別是實施課程改革,要從以制度為主,以規范師生的教學與學習行為為主,以劃一的考試成績管理激勵管理為主的剛性管理,轉變為以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以激發激勵師生的創造性教與學相結合,以多樣化的評價、動態性評價為主。
四、結構的創新
結構的創新是指現代學校管理體制改革與運行機制的變革,核心是機構與組織的創新,其目的在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學校機關不能變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職能的“政府”,更何況政府也在變革,校領導與重要部門負責人,至少應是半個教育家。
五、管理人員的創新
管理人員的創新是指學校的管理者不僅應對自己的工作積極地有意識地進行創新,而且更主要是組織下級和廣大教師創新;不僅是按計劃安排某人在某時去從事某項創新活動,更重要的是為他們的創新創造環境,提供條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們常認為優秀管理體制的象征是維持組織的運行,并對創新嘗試中的失敗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進行角色轉變,自覺帶頭創新,并積極鼓勵、支持、引導他們進行創新,努力創造促進創新的文化氛圍,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度,而非簡單的重復。領導在正確地對待創新中的失敗,包括允許失敗甚至鼓勵失敗,建立合理的評價和獎勵制度,包括獎勵沒有獲得成功的創新者,并賦予創新能手以相當大的決策自主權,以合理的激勵保證管理不斷創新。
學校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決于社會對學校的需要程度及學校本身對社會的貢獻能力,而后者又取決于現代學校從社會中獲取資源的能力、組織利用資源的能力以及對社會需要的認識能力。現代學校管理如果不能適應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貢獻,則無法應對新的挑戰,有可能被淘汰或為內部要素所沖擊。正因為如此,現代學校教育管理觀念的定位直接決定于質量意識、經營意識、競爭意識的引入和強化,從而促進了學校核心競爭能力的提高,這是對傳統教育觀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