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牧笛
【摘要】元曲是元代典型的文化藝術,被稱為通俗文學。和其他時期的文化并稱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不同時代典型的文學特色。但是在看待元曲的藝術特色時,不應只看到它的通俗性,因為元曲也有雅俗的特點。元曲分為雜劇和散曲,雜劇更為通俗,散曲更為優雅,但在雜劇中,曲詞選用方面卻又偏向優雅。帶著對元曲的認識,本文將對元曲的興衰進行探討。
【關鍵詞】元曲;雅俗;興起;衰落
元曲,是元代雜劇和散曲的統稱,是元代的文學主體。但是在元曲中,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更大,超過散曲。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當中,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因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的獨特性,其地位與唐詩宋詞并列,是古代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在文學題材和風格流派等方面,容易被人們接受,雅俗共賞的特點最為明顯,因而被稱為“通俗文學”。但筆者認為對于元曲的雅俗特征,也應辯證地看待。
一、元曲的起源
元曲又稱元雜劇,最開始是在民間流傳的“番曲”、“胡樂”,也被稱為“村坊小調”和“街市小令”。關于元曲的起源,學界存在著以下幾種學說:1、上古歌舞說。民國時期劉師培在《原戲》中提出了上古時期歌舞對戲曲興起的影響;2、宗教禮俗說。代表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提出:“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而樂神者也。”“蓋后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3、俳優說。俳優是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即為后世的演員,他們的表演推動著戲劇的發展。4、傀儡說。孫楷第在《傀儡戲考原》中將傀儡戲的源頭溯至西周儺禮中方相氏所佩戴的“黃金四目”的面具。5、參軍戲。“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隨著元朝取代宋朝,元曲不斷進入中原文化市場,它逐步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等地流傳,奠定了其文學主體地位。元曲采用諸宮調的表現形式,使得元曲的表演場面更加富有藝術性,曲調更符合大眾的口味。諸宮調分為《劉知遠諸宮調》、《西廂記諸宮調》和《天寶逸事諸宮調》三種,它作為表演界的藝術至寶,在元曲中的成功運用,開啟了元曲藝術表現形式的先河。例如鐘嗣成在《錄鬼薄》中對元曲著作整理的時候,針對諸宮調的運用,就有意把《西廂記諸宮調》放在卷首作為開篇之作,他認為諸宮調開啟了元曲的藝術表現先河。
二、元曲興盛的原因
1、興盛的歷史背景
元朝的建立,最終結束了之前宋、遼、夏、金、吐蕃、大理等長期并立的局面,統治者對外加強軍事斗爭,進行領土擴張運動。元朝幅員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世祖統一了當時的中國領土,消除了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地域障礙,因此隨著各民族的頻繁交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強,此時急需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來融合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因此,在中原地區形成了以政治經濟中心大都(北京)及周圍地區流行的漢語為主的新文學語言體系,就是元曲。社會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百姓對通俗文化的要求日益增多,而且因科舉廢行而入士無門的知識分子也不斷加入到文學創作中,再加上戲劇自身的發展規律等都是促使元雜劇在短時間走向繁榮的原因。
元曲是對宋詞的再加工,創作于大眾,流傳于歌姬樂工之口。元曲在當時呈現出以下特點:便于書寫情懷和歌唱,有樂師正譜文人修辭等。元曲成為元朝流行的新興文學,其中著名的作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更增添元曲的藝術感染力。元曲的興起到發展,再到興盛,都遵循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有自身的內在原因。首先元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前提條件,元代幅員遼闊,城市經濟活動往來密切,大眾對評書和戲劇的推崇,是元曲逐步走向興盛的根本原因;其次,元代對各民族實行大一統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使元曲成為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也是元曲鼎盛的客觀原因。
2、漢人官員的推崇和創作
漢人世侯提倡并支持元曲的創造和完善,許多優秀的文學家聚集到世侯領地,共同研究元曲的創作和完善,進一步推動了元曲的發展和完善。漢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尊重禮樂,并倡導禮樂創作。例如“東平嚴實、嚴忠濟父子搜羅禮樂之器、優待禮樂之才。”(杜仁杰《雙調·蝶戀花》)的記載,就是記錄古人重視禮樂的表現。此外元曲也是漢人作為官員閑暇時的消遣之作,因為元代不尊重漢人,漢人為官,仕途迫艱,元曲這種元代流行的文學藝術,就是漢人官員休閑時消遣的作品。漢人在提倡風雅表現的同時,還經常參與元曲的創造。如《莊周夢》的作者史璋,該元曲就是史璋的閑暇之作。《天凈沙》:“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大丈夫時乖命蹇。有朝一日遂人愿,賽天文養客三千”。對于元曲的創作,當朝官員的積極參與也是推動元曲在全國范圍內流傳的原因,全國皆宜,與民同歡,也是元曲作為文學藝術應取得的成果。與此同時,在初期動蕩的社會背景之下,歌姬和樂工的四處流浪,他們為謀生計,依靠豐富的表現經驗,展現出元曲的藝術魅力,極大地促進了大眾對元曲的接受。例如夏庭芝的《青樓集》記錄了當時世侯領地許多藝人的各種表演技術。她們有的“善唱諸宮調,藝絕一時”,有的“尤長琵琶,合唱為一時之冠”,有的“工小唱,尤善慢詞”,有的“獨舞《鷓鴣》四篇打散”,有的“能彈唱韃靼曲”等。因為元曲活動得到漢人世侯的鼓舞和支持,再加上歌姬和樂工豐富的表演形式的推動,元曲得以廣泛流傳。
3、藝術性,大眾更容易接受
元曲是由散曲和雜劇組成的,其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雜劇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中間包含對白,并特意上臺表演的雜劇。散曲和劇曲都是藝術表現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的。劇曲用來配合劇本的表演,為舞臺的角色提供需要的臺詞和動作設計等,散曲則只是用來供人清唱的詞曲。
從形式的角度分析,散曲和詞的表現手法更接近,但在語言組織上,詞講究委婉含蓄,用詞要恰當得體,符合語境的要求。而散曲在用詞上更為自由,可以運用通俗易懂的詞語進行創作。從格律的角度分析,詞要求更嚴格,必須押韻和銜接上下之意,散曲不太嚴格,格律可以自由組織。散曲分為小令和散套兩類體式。小令也可以叫做葉兒,篇幅短小,一般由一支曲子就可以獨立完成,在少數情況下,也會用兩到三支曲子來完成。散套卻是由多支曲子共同完成,而且押韻要一致,這從散曲的曲牌名就可以看出來,例如《叼叨令》、《喜春來》等,在這些詞牌名中,運用到很多口俗話的語言,在這點上散曲更接近民歌。另外元曲在主題上,更要求緊扣時政,敢于揭露黑暗的統治和現實狀況,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因此元曲更能為民眾接受,并不斷流行興盛。
三、元曲的衰敗
1、歷史原因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災害頻繁,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經過長達數十年的征戰,1368年正月,起義軍中的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定國號為明,史稱明朝。在朱元璋的統治下,社會安定,經濟逐步恢復并走向繁榮,市民的生活和思想要反映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元曲已經不能滿足當時市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宋元說話藝術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就是通俗小說,通俗小說逐步打開文學市場,受到市民的追捧,而元曲則開始衰落。
2、政治原因
元代社會為了強化農業地位,防止漢人起義造反,廢除科舉制度,推崇農業,并打壓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在元朝的地位極為低下。元曲在專權政治的統治之下大放光彩,反映現實的同時,又流露出作者不滿現實和反抗政治的思想。元曲直接揭示政治弊端,痛斥黑暗社會的統治,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張克久《正宮·醉太平·嘆世》)的世風。但在明朝,政治經濟都趨于穩定,統治者加強文化教育,推崇儒學,強化大眾服從心理,對元曲這種自由活潑和直指社會現實的文學形式,政府不允許它的生存。在明朝政府的打壓下,元曲無法獲得生存市場,逐步走向衰敗。
3、自身原因
愛情是元曲的一般性主題。兩情相悅,相互愛戀是人間最唯美的情感,元曲把愛情描述的惟妙惟肖,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藝術魅力更為明顯。如“一自多才間闊,幾時盼得成合?今日個猛見他,門前過。待喚著怕人瞧科。我這里高唱當時《水調歌》,要識得聲音是我。”(徐再思《雙調·沉醉東風·春情》)這是描寫一位癡情少女對情郎“盼成婚又怕成婚,渴望見面又羞于相見”的忐忑心情。愛情主題在動蕩的元朝,可以作為大眾茶前飯后的娛樂話題,但在經濟繁榮政治和諧的明朝初期,卻無法再滿足大眾的文學需求,民眾需要新的文學形式,即通俗小說,然而元曲無法及時更新主題,導致了元曲的衰落。
四、結束語
元曲是在唐詩和宋詞之后,因元曲自身的獨特魅力在元朝發展為文學之盛。一朝詩一朝詞,一朝曲一朝小說。這就是在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時代有屬于自己的故事,也有屬于自己的文學,元曲就是對元代最好的寫照和記錄。元曲作為元代文學,以其作品內容和表現手法達到深刻揭露現實的目的,元曲對題材、語言和結構都要求自由活潑。元曲在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因為其獨特的表現藝術手法折射出異常奪目的光芒。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在古代文化地位上同等重要,被統稱為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四顆璀璨的明珠。
元曲的興起,不僅進一步促進民族詩歌的發展,同時對繁榮文化也有深遠影響,為后世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筆者認為元曲相對于唐詩宋詞等有著嚴格藝術標準的文學形式,更是文人抒發情懷和歌以詠志的重要文學形式。但在元代后期,張可久等作家片面的追求格律辭藻和工藝完整,導致元曲失去了原有的生機活力。沒有新鮮元素的注入和無法表達大眾的社會訴求,使得元曲逐步走向衰落。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多樣化,創作的內容涵蓋多方面,不僅人物形象豐富、語言通俗易懂,并且還反映了當時的生活以及社會民情,對后世文學的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影響,是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對于元曲的興衰,我們應用辯證法的眼光去看待,元曲自由通俗的表現形式和表情達意的表演手法,對今天的文學創作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當下,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我國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三北, 任金龍. 元曲起源新論[J].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2014,35(1).
[2]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M]. 中華書局, 2010(10):1-2.
[3] 孫楷第. 傀儡戲考原[M]. 上雜出版社, 1953(8).
[4]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M]. 中華書局, 2010(10):74.
[5] 吳庚舜, 呂薇芬. 全元散曲[M]. 遼寧出版社, 2000(3):173-174.
[6] 車文明. 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研究綜述[J]. 中華戲曲, 2002(01):78.
[7] 夏庭芝, 著. 孫崇濤, 徐宏圖, 箋注. 青樓集箋注[M].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67.
[8] 黃 斌. 中國古代戲曲晚熟原因研究述評[J]. 社會科學論壇, 2008(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