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凱瑟琳·安·波特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她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兩部中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為數不多,但篇篇堪稱精品。波特篇篇堪稱精品的佳作除了得益于其富于哲理的構思技巧、精煉細膩的心理描寫、含義豐富的象征手法,還在于波特能夠嫻熟地使用高超的敘事技巧。本文擬從真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融合以及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來揭示《失竊》這部小說中運用的自傳敘事手法。
【關鍵詞】凱瑟琳·安·波特;自傳敘事;第三人稱有限視角
凱瑟琳·安·波特的小說大多取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同時也結合自己的親身見聞提煉而成,她曾說過,“我在小說中所寫的每一件事都取材于現實生活。”不難看出波特的作品帶有很強的自傳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特的“米蘭達”系列小說,米蘭達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出生和生活背景和作者有著驚人的相似。雖然在小說的主人公中能找到波特個人的影子,但主人公并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也根據想象和創作的需要虛構了很多成分,因而她的小說更多的呈現了自傳體小說的特點?!妒Ц`》這部作品中也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作者運用第三人稱的有限視角,講述了一個中產階級女作家在一味忍讓遷就后獲得的頓悟:在金錢社會,愛情友情都變得扭曲,人與人的信任脆弱地如此不堪一擊。筆者接下來會具體探討《失竊》中體現的自傳敘事手法。
一、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
自傳體小說的主人公與作者密切相關,在自傳體小說虛構的世界里,往往能在真實世界里找到作者的影子。但作品的人物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作者結合自身的經歷將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融入到小說的創作中。“自傳體小說的作者在選擇揭露或是掩蓋過去經歷時更為自由,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賦予主人公他自己個人的行為和情感,或為了創造出戲劇性的人物而進行發明創造。較之自傳的直接作者(direct autobiographer),他似乎更占優勢。但同時,他也必須肩負一個使命:讓作品在美學意義上獨立于作者本人?!?/p>
《偷竊》里面的女主人公“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有著和作者相同的身份和類似的性格。“她”是一個作者兼評論家,因為經濟蕭條,她的生活拮據困頓。在小說的開頭部分有這樣一段描寫“她本來打算乘高架鐵路車,自然要先看一看錢包,弄清楚她有沒有車錢,結果在放硬幣的那一層里,找到了四角錢,使她十分高興?!薄八蹦転榘镞€有為數不多能夠支付車費的四角錢而高興,可見“她”已經捉襟見肘;“她”向比爾索要稿費,因為“如果她不先付地下室餐廳一點錢,她同餐廳的往來就不可能再保持下去了?!边@些細節描寫足以顯現“她”的生活已經窘迫到如此境地。現實生活中的波特也是一位女作家,在經濟危機的社會大環境下,她也有過經濟拮據和食不果腹的情況。
除了社會身份上,女主的忍讓的性格也能在波特身上找到影子。波特出生在南方的一個沒落的世家,幼年喪母,由祖母撫養長大,八歲至十二歲就讀于一所私立學校,十二歲至十八歲在厄蘇林修道院讀書,在童年的不幸經歷和修道院清規戒律的影響下,使得波特的性格里形成了隱忍的一面。這在《偷竊》里面的主人公“她”身上有著集中的體現,在比爾向她哭訴導演否決了他的劇本,妻子用錢大手大腳,害得他就要破產之后,本來她是要向比爾索要拖欠她的稿費,結果她卻不由自主地對比爾說“那么,算了吧”,然后就一聲不吭地回房去了。而在女工偷走她的錢包后,她一開始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決定“隨它去吧”,后面沒有壓制怒火向女工索要錢包,看到女工一副斬釘截鐵的沒拿錢包的表現,她又隱忍悲痛地說到“啊,那么,好吧,你留著吧,”“如果你很喜歡它,就留著吧?!彼碾[忍并沒有換來女工的懺悔,反而被女工指責她偷了本屬于他侄女優渥的生活。
波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經歷,在《偷竊》中她根據自身的經歷還有經濟危機環境下通過對社會及其它人物的觀察,將真實世界與虛構世界融合,塑造了女主人公“她”,通過她的頓悟表達出了作品的主題:在金錢社會,愛情友情都變得扭曲,人與人的信任是如此脆弱地不堪一擊。因此,波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第三人稱有限視角
傳統的自傳體小說中作者、敘述者和人物是同一人,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往會出現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的雙重聚焦。敘述自我常以敘述者“我”的眼光來追憶往事,而經驗自我以主人公“我”正在經歷的事的眼光來進行敘事。通過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的轉換,顯示人物話語的成熟。20世紀以來很多作家開始廣泛采用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取代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自傳體小說的創作。第三人稱視角,又可被細分為三種: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第三人稱人物中心意識視角即第三人稱有限視角(敘述者的眼光被人物的眼光替代)和第三人稱外視角敘述(敘述者僅起攝像機的作用,避免對人物進行任何評論)。作者在《偷竊》這部小說中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作者退居幕后,讀者通過主人公“她”的眼光來了解外部的事件和人物,在“她”的引領下一步一步接近故事的核心,進而對故事的結局做出客觀的判斷。
1、敘述眼光(敘述視角)
第三人稱有限視角敘述情境中,采用聚焦人物的內視角。人物的眼光取代了敘述者的眼光。主人公不僅是故事的聚焦者,其中心意識也是文本的聚焦對象。換言之,讀者通過并僅通過主人公視角了解主人公內心的心理活動和外部事件與人物?!锻蹈`》這部小說中,主人公是“她”,作者退居幕后,她作為視覺、精神和心理的感受核心,向讀者展示著一幅幅生活的畫面,讓讀者在有限的視野中了解故事的發展脈絡和把握人物的性格。
故事以“錢包”為線索展開,故事的開頭采用了回顧性敘述,錢包第一次出場?!八齽偛胚M來的時候,手里只有錢包。她站在地板中央,兜住身上的浴衣,一只手提著條濕毛巾,她仔細思量一下剛過去的事情,一切都記得清清楚楚。不錯,她用手帕揩干錢包后,把錢包蓋子打開,攤在長凳上?!遍_頭這段的描述雖著墨不多,卻很容易在讀者心中形成懸念,讀者的腦海里自然而然會形成幾個問題:她是誰?發生了什么事情?第二段讀者便開始跟隨著主人公“她”的眼光,走進故事中,了解到發生在“她”和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身上的故事。整個故事由幾個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互聯系的場景組成,第一個場景中錢包第二次出現,“她”為能在錢包中找到四角車費而慶幸,可見她生活之窘迫,同時通過“她”觀察到了卡米洛在她面前為了展現紳士風度,在雨天堅持帶著帽子而在她離去后又把帽子藏在大衣后,可見卡米洛在生活困窘的情況下依然愛面子。第二個場景中她和羅杰坐上了回公寓的出租車,“她”在出租車上等車時碰到了一群青年男女,并且聽到了他們的對話,男青年們穿著奇異、說話放蕩不羈,而女青年們則是為愛所困,找不到出路。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當時人們生活的貧乏和精神的空虛,這時候通過她和羅杰的對話,讀者也了解到錢包是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主人公。最后離開時她從錢包里掏出了剩下的最后一角補給了羅杰。第三個場景出現的錢包已是掏空狀態,這支空了的錢包促使“她”鼓起勇氣向比爾索要稿費,結果依舊沒有從狡詐的比爾手中要回一分稿費。最后的一個場景和開頭照應,揭開了謎底,錢包被女工所偷,她對女工偷錢包的態度是隱而不發,結果卻被女工指責是“她”偷了本該屬于她侄女的東西。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全篇故事畫面的切換都是隨著“她”的眼光還有心理活動改變而進行著的,故事最后以女主人公的頓悟收尾。
2、敘述聲音(敘述者)
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實現了敘述聲音和敘述視角的分離,敘述聲音與敘事眼光不再統一于敘述者,而是分別存在于故事外的敘述者與故事內的聚焦人物這兩個不同的實體之中。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中的敘述者從不發表評論,只是忠實地傳達聚焦人物的所見、所聞和所想。盡管這個敘述者盡量不介入敘事,但他的聲音表明了他的存在。第三人稱敘述優點在于,減少了敘述者的介入,拉大了敘述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使得讀者可以客觀地了解人物和事件。
《偷竊》這部小說中敘述者就像女主人公邊上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客觀的匯報他所觀察到的事物?!八蛟∈页鰜恚蚍旁阱X包里的一包香煙里拿支煙,錢包不見了。她穿好衣服,煮了咖啡,坐著窗旁喝咖啡。肯定是那個女工友把錢包拿走了,要拿回那只錢包,就得可笑地大吵大鬧一頓,還是隨它去吧?!痹谶@段描寫中,幾乎找不到敘述者的在場痕跡,但讀者卻能感受到“她”在發現錢包被偷并且猜出了偷盜者后的那份云淡風清,以及那句“隨它去吧”更是讓讀者了解到“她”的隱忍的。同時在這種情況下,讀者不可能了解到“她”以外的其他人的所思所想,對于別人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狀態,僅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這樣的敘述方式更接近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方式,因此強化了敘述的客觀性。但讀者還是可以感受到敘述聲音的存在,只不過這位敘述者不是作為一個“人”存在于故事之中,“它”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它”是一種媒介,是作者傳遞信息的一種手段。
三、結語
凱瑟琳·安·波特的小說大多為自傳體小說,小說的素材來源于自身的經歷,但與自傳又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真實的世界與虛構世界里游刃有余,秉承著藝術來自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創造理念,把握著二者之前的平衡。同時第三人稱有限視角的使用,拉大了讀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讀者得以像故事外的敘述者一樣冷靜客觀地看待故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偷竊》這部小說打破了傳統的自傳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因而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可靈活地運用“她”的眼光進行敘事。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了解到主人公人物內心感受的特點;另一方面,用主人公的眼光觀察外部世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客觀性。通過把握波特作品中的自傳敘事手法,對于加深理解作品的人物性格以及主題思想也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 蓋芳鵬. 偷竊:精雕細刻制的人物性格[J]. 芒種, 2014(18):191-192.
[2] 劉 丹. 二十世紀初期英語自傳體小說敘事策略研究——以《兒子與情人》等四部作品為例[D]. 北京語言大學, 2007.
[3] 鹿 金. 波特中短篇小說集[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4.
[4] 李菁菁, 王桂榮. 論波特《失竊》中的敘述視角[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09(3):68-70.
[5] 申 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6] 吳良紅. 凱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敘述視角[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6(3):32-37.
【作者簡介】
李倩(1993—),女,江西波陽人,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