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審美水準的日益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且略顯呆板沉悶的色料顏色釉,所以市面上推出了很多包括茶具在內的窯變釉工藝品。本文敘述了筆者對窯變一詞的理解,并對窯變進行了簡單的機理分析。
關鍵詞:窯變;銅系列;鐵系列;機理分析
1 引言
窯變一詞由來已久,隨著陶瓷裝飾工藝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窯變一詞也被廣泛使用。包括建筑陶瓷劈離磚用煙熏工藝燒成產生人為色差,取名也叫窯變。陶瓷馬賽克及手工磚裝飾中有一部分也叫窯變,甚至有人把馬賽克上面的結晶釉也稱窯變,雖然有點牽強,但畢竟每片磚的釉面不可能完全相同,這似乎也說得過去。
而真正的窯變一說則起源于古老制陶的土窯、龍窯時期,那個時候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無法對燒成后的制品有預知和把控,出窯后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好或不好都感嘆是窯變的神奇作用,一窯一件寶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通俗地講,陶瓷是泥釉火的工藝,而用現代科學的熱工理論解釋就是燒成制度的變化所致,具體表現就是燒成氣氛、壓力和溫度等無法精準穩定。但技術的進步永無止境,即使是名貴的窯變天目釉終究也會被人慢慢復制成功。本文側重講解常規窯變釉的簡單機理,若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2 窯變釉機理分析
通常窯變按照施釉工藝分為兩種。一種是單一釉料施在坯體上燒成,由于釉料本身的屬性和燒成氣氛的擾動等變化,從而產生絢爛多彩的釉面。另一種就是底釉加面釉,甚至多種面釉重疊在一起燒成而產生水乳交融的效果。若按窯變釉的著色金屬氧化物來分,則主要分為銅系窯變釉和鐵系窯變釉兩大類。一般認為銅系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制,而鐵系列窯變釉則可在還原氣氛和氧化氣氛下燒成。隨著技術進步,銅系列也可以在氧化氣氛下燒成,但需人為添加還原劑,兩種氣氛下釉面效果迥然不同。下文分別講解銅系列和鐵系列,以及河南禹州特有的鈞釉。
2.1 銅系列
氧化銅在石灰釉里,氧化氣氛下多是呈綠色,但在堿性強的釉中會變成藍色,若加入的量非常大也會變成黑色金屬釉,而在還原氣氛下呈現紅色。銅紅釉的出現結束了青瓷一枝獨秀的局面,在素潔雅致的青釉之外又有了燦爛鮮艷的紅釉,其典故也頗耐人尋味,體現了中國陶瓷的輝煌歷史。銅紅釉的呈色機理大多數都認為是CuO和Cu2O粒子相互轉變,Cu2O聚集成膠體粒子大小而發色,其還原程度決定了釉面的呈色,最典型的就是景德鎮俗稱的孩兒面了。真正屬于窯變范疇的銅系列釉料,其Al2O3-SiO2性狀圖落在乳濁區內,這一點與銅紅釉基礎釉、透明釉有明顯不同。以佛山這邊的中高溫銅紅窯變釉為例,氧化情況下,窯變產生的釉面可能會有白、綠、紅、紫色調,但不均勻,而在還原氣氛下燒成釉面就相對規整很多,紅色釉面白條紋析出也非常明顯,當然配方中引入的P2O5也促進了分相。
2.2 鐵系列
市面上常見的是鐵系窯變,兩層施釉的比較多。鐵在釉中范圍較寬(5%~8%的加入量甚至更多),在Fe3+、Fe2+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底釉與面釉的相互作用產生色彩和流紋。底釉中的鐵在1000 ℃開始分解并釋放氧氣,當分解反應一直持續到高溫階段,氧氣穿過熔融的面釉,如果面釉粘度較小,就會在流動中產生大量的痕跡從而形成流紋。如果面釉粘度較大,流動性不強則會產生斑點狀的豹皮效果,而且可以根據底釉的厚薄作出調整。實際中如果面釉中有復合價態的金屬氧化物鈦存在,則會產生更為復雜的顯色反應,有時面釉和底釉結合產生了微晶,那樣窯變效果更加精彩。
2.3 鈞瓷
河南禹州的鈞瓷在窯變這一塊有自己的特點,其制作原料因含有鍶、鋰等微量元素使得釉面溫潤如玉。其中有些窯變品種稱為藍鈞,是由于高價鐵離子還原成低價鐵離子而呈天藍色,科學證實是鐵在還原氣氛及磷酸的作用下產生了分相。釉料調制中可以通過調整SiO2-Al2O3比值和P2O5的含量,不斷發現其中的規律。
3 結語
本文主要敘述了窯變釉中的銅系列、鐵系列以及河南禹州特有的鈞瓷窯變特點及簡單機理,實踐說明:制備釉料必須經過反復實踐,多次試驗才能得到,有些還與坯體有緊密聯系,只有對它孜孜以求,才能感受到陶瓷釉料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 李家駒.陶瓷工藝學[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 劉曉明.銅系的四種色釉[J]. 陶瓷, 2002, (2):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