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華
摘 要:本文通過對制壺經歷和茶壺造型等的闡述,說明在設計和制作紫砂壺的過程中,應注意壺體的形、氣、神、韻和紫砂泥的可塑性等特點,懂得“制壺如做人”的道理,使人更加清楚的體會到制壺人的感受。
關鍵詞:紫砂壺;泥料;做工
1 引言
紫砂壺是我國獨特的陶瓷工藝品。素以制作技藝精湛,造型豐富多彩,色澤古雅淳樸而聞名于世。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紫砂壺,覺得它造型奇異多樣,而且很實用,可以一人獨享或多人共用,感覺它又象是富有靈感的藝術品,個性比較強,人文意識濃厚。我慢慢的對它產生了興趣,從此涉足了紫砂的行業。
2 紫砂壺制作漫談
從藝以來,我一直潛心鉆研紫砂藝術的奧妙,翻閱了大量的有關于紫砂的書刊,經常與紫砂界的前輩藝人接觸,學習他們的技藝以及為人。加上自己的反復磨練,已基本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制壺技法。在制壺時,應把壺的嘴、把、的的三個中心點放在一線。壺的口面與蓋要處理得平實,泥條要均勻,壺的細部連結處要處理得平滑,壺的整體線條要流暢,該收的要收,該放的地方要放。設計源于生活,也為生活服務,所以要有美感,讓人產生聯想。在紫砂泥的選擇上應十分的講究,泥色的變化,能帶來感官的差異,這與其功能無關,但就習慣而言,紫砂壺在使用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撫摸,透過手感的舒適,則可以達到愉悅心靈的效果,所以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特點。要制作一把好的紫砂壺,沒有好的紫砂泥來配做,它的藝術效果就不能顯現出來。在設計紫砂壺的造型時,也要講究壺的形、氣、神,結合紫砂泥的可塑性特點,不要一味的借鑒模仿別人的作品,要有創新意識。紫砂壺作為一種藝術品,它不是大自然所賜于我們的,但我們可以從大自然的各種物象中去汲取、濃縮、提煉出一些生動的形象,來作為我們創作的素材,也可借閱優秀的藝術品的設計,用紫砂的形式來表達,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年的制壺經驗,讓我總結出“制壺如做人”的道理。即要正直善良,又要對工作一絲不茍,不斷的進取,虛心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認真領會,達到融會貫通。同時制壺也需要藝德,不要一味的追求商業炒作,挖空心思去利用各種關系,以求立竿見影,急功近利,而不去鉆研自己的壺藝,這是不可取的。要設計出有個性的作品,應把“藝術”與“實際”有機的結合。如我前些時間設計的一把名為“陶都頌”(容量400cc)的壺,此作品壺身以山為主體,用紫泥做成,壺嘴以“竹段”來搭配,用綠泥做,壺把以彎曲的“松樹段”來做,用清水泥做,壺身正面用浮雕的裝飾方法堆上“宜興名洞”的圖案,反面刻有采茶圖。整體造型線條流暢,渾然一體。作品反映了我們宜興“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綠洲”的自然人文風貌,能以紫砂的方式來表達和推崇我們家鄉的風貌,真是別具一格,我為我們陶都特有的紫砂藝術而驕傲。
3 總結
應該說制壺是我的樂趣,同時它也給我帶來了物質上的享受。通過近段時間的培訓學習,使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自己紫砂藝術創作能力的狹隘和陶藝知識的匱乏,今后還要好好向老一輩藝人或同行的佼佼者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繼承和發揚宜興傳統紫砂藝術產業優點,多設計與制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有個性風格的作品來為它添彩,為推動宜興陶都紫砂事業的蓬勃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