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經濟全球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當今工筆花鳥畫藝術家在傳承傳統中國工筆花鳥畫技法和筆墨語言的基礎上求新求變,在探索中形成具備當代特征的形式語言。本文試圖從題材內容、構圖和造型語言三個方面詮釋當代工筆花鳥畫形式語言的創新特征。
【關鍵詞】當代工筆花鳥;傳統語言;當代形式語言
一、題材內容的拓展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在繪畫史上歷經了一千多年的花鳥畫,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融入,與此同時,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多元,現當代文化的不斷發展,現當代藝術家開始對傳統藝術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重新審視和思考,在探索中,其價值取向和審美訴求的不斷改變和革新,他們在繼承傳統工筆花鳥畫筆墨語言的基礎上求新求變,試圖再現新的藝術語言形式,新時期工筆花鳥畫逐漸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形式語言特點。
1、取材上
傳統花鳥畫取材上通常喜愛表現梅、蘭、竹、菊、松、石、牡丹、芍藥、飛鳥、寒鴉、野雁、魚、蝦之類的內容,而現代花鳥畫取材、內容上不再僅僅局限于這些常見之物,只要是自然界一切閑花野草、鳴蟲飛禽、各種熱帶動、植物,甚至于干花、茶壺、瓜果、蔬菜、靜物、假花等在傳統花鳥畫中很少涉及到的題材內容,不論宏觀、微觀、理想、現實,只要能抒情達意之物,都可能成為現代工筆花鳥畫家所涉獵宣泄情緒的對象,成為當代工筆花鳥畫家創作題材繪之于畫,表現內容豐富、廣闊。
另外,現當代藝術家生活狀況和工作環境與古代有很大差異,他們為之動容的可能是屬于都市人自己的那份小天地,因此,他們在創作中常取材于具有時代特征的物體,如:現代雕塑、卡通玩具、各種盆花、器皿、茶具、以及各式電器、家具、生活細節、畫室一角之類,都成為現代花鳥畫家所描繪的對象。
2、表現形式上
傳統花鳥畫家在表現形式上常用比興、寓意等手法。同是畫牡丹,宋人以牡丹為富貴,有“花之于牡丹,必使之富貴”的說法。而現代畫家卻不再這么認為,當代著名工筆花鳥畫家江宏偉在他著的《心物對話》中說自己創作《牡丹冊》的想法是:“面對的是一朵牡丹花,但又會忘記它是一朵牡丹。我并沒有將這朵牡丹看成一個瞬間的虛幻。在這開放的瞬間,在‘如歌的旋律的伴奏下,我沉浸于線形與色韻的情致中”??梢?,在他的創作思想中,更多關注的是牡丹的“線”、“形”、“色”、“韻”,而傳統比興之意已不再存在。同樣,在進行荷花題材創作時,傳統繪畫中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來比喻荷花的圣潔,而現代畫家卻很少有人把它作為創作的出發點。江宏偉談到他創作荷花題材的作品時,說到:“為何我要樂此不疲的畫荷花呢?想來是因為花葉形狀面積得碩大,又頗具獨立性,可以自由地安置花葉的位子,為色塊的填入提供了一個較為整體的空間”。(《當代名家藝術觀》)可見,現代畫家在創作中關注更多的是“色”、“面”、“空間處理”等畫面視覺語言的因素。
二、構圖的創新
1、“方”構圖的運用
傳統工筆花鳥畫常用圓形或長方形的構圖形式,如:于非闇與陳之佛在他們的創作中多采取傳統的立軸構圖形式,宋人小品中多出現團扇等圓形的構圖樣式,而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融合,有些作品為了迎合市場上的商業需求和展覽中尺寸的整齊劃一,方形構圖的樣式在花鳥畫作品中越來越常見。
2、“滿”畫面的呈現
與方形構圖相對應的是現代工筆鳥畫構圖的另一個特點:“滿”。雖然宋代工筆花鳥畫中有很多全景式構圖,也包含很多內容,但是在畫面處理上注重留白和空的大面積處理,在整幅作品中,物象安排雖全而不滿,雖動而不躁。而現代工筆花鳥畫創作多喜歡把畫面處理得很“滿”。有的是通過對素材的堆積式或特寫式描繪,有的是通過對畫面的空間處理、色調處理、形式處理和肌理技法的使用而達到布滿畫面的效果。如彭培全作品《春蔭》就是這一案例的典范。
3、尺幅“大”的特點
與現代工筆花鳥畫“方”、“滿”特點相隨的是現代畫面尺幅的“大”。傳統工筆花鳥畫尺幅不是很大,作品大多是手卷、冊頁與扇面,短小精干,便于攜帶展玩。而現代工筆花鳥畫為了展覽的需要奪人眼球或市場賣相等原因,有的作品大到一定境界,堪稱為鴻篇巨制。
4、理念上創新
現代工筆花鳥畫家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運用焦點透視,注重畫面中點線面的分割處理,和空間觀的構成形式,把西方繪畫中平面構成和超現實主義的時空觀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中,對傳統中國工筆花鳥畫而言是極大地擴展和補充。
三、造型語言的多樣化
1、注重“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表達
現代工筆花鳥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面向生活,著眼于現實,反對摹古之風。在工筆花鳥創作的過程中,在意造型的改變、觀察方式的變革和技法上的創新。他們試圖把西方寫實主義的透視、光影、解剖、空間、構成等相關因素融入到作品中,加之西方現代美術中的“解構主義”、“分解主義”構成理念滲透在現代工筆花鳥創作中,運用夸張、變形、抽象等創作手段,舍具象、重主觀,注重物象的寫意性,表達“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空間,呈現現代工筆花鳥創作新風。
2、淡化用線
現代工筆花鳥畫在造型上逐漸淡化線條的表現力?,F代畫家多受到西方寫實繪畫的訓練,卻較少經受嚴格的書法訓練,在繪畫作品中逐漸失去了書法用筆的表現力。與此同時,現代畫家在造型表現上越來越概念化,傳統“骨法用筆”的繪畫技巧和生動傳神地刻畫出對象生命狀態的表現力在現代作品中也逐漸喪失。線條,對于現代大多數工筆花鳥畫家來說,只是起到了一個界定輪廓的作用。
現代畫家在形體塑造上吸取了西方素描中重體與面的表現,弱化線條作為輪廓線的表現力,甚至舍去輪廓線,采用傳統的“沒骨法”進行創作,減弱線條作為輪廓線的界定作用,把輪廓線隱匿入物體的體面中,表現物象強烈的立體和空間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現當代工筆花鳥畫造型語言的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
3、色彩的表現形式
傳統工筆花鳥畫崇尚“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的觀念,在色彩運用上基本遵循“隨類賦彩”的方式,尊重再現對象的固有色的敷色法則。比如畫葉片通常是在赭石或朱底子上罩染傳統色相中的花青色或石綠色。而當今花鳥畫創作中顏色的運用不再單純的遵守舊有的法則規律,趨于多樣的再現形式。加之,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高溫礦物質顏料、西畫中的水彩色、水粉色、丙稀色,大量融入當代工筆畫,使中國傳統花鳥畫創作語言和傳統國畫顏色難以達到某些特殊的藝術效果,更是帶動工筆畫技法語言多方面的革新。
總之,現當代工筆花鳥畫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當今的中國美術教育參照西方美術教育模式,素描和色彩教學成了美術院校必修的課程,使得很大一批從美術院校畢業或有著西畫淵源的畫家走向中西合璧的藝術道路。在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基礎上融入西方藝術理念中各種光色、肌理、黑白灰分割、構成等視覺效果,取西畫之長,補己之短,拓展了現代工筆花鳥畫的繪畫語言,豐富了當今工筆花鳥畫的語言表現力,使得當今工筆花鳥畫呈現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態勢,產生了全新的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 編著. 中國美術簡史[M].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
[2] 薄松年, 陳少豐, 張同霞, 編著. 中國美術史教程[M].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
劉泉(1983—),女,吉林德惠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