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君(石貝)
【摘要】天資、勤奮、修養、時代性,是一個刺繡工作者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條件。其中時代性至關重要,一些繡者暮年落伍,關鍵在于不解“筆墨當隨時代性”的深刻道理。
【關鍵詞】色調;線意
“正則繡”名為繡,實為畫,亂針繡法只是它的表現形式。
凡是“正則繡”都是“亂針繡”,但不能說凡是“亂針繡”都是“正則繡”。因為只是用亂針法繡出來的繡都可以叫做“亂針繡”,而不屬于“針畫”的“亂針繡”,就不能把它說成是“正則繡”。如果“亂針繡”作品表現了獨立性與繪畫性,當然也就是“正則繡”。
“正則繡”繡者雖然也有不少有成就者,師兄呂存算是其中之杰出代表。但就刺繡界的創作狀況來看,前進的步伐仍然不大。近幾年來,我在“正則繡”創新中雖然探索了一些經驗,但我深知,這些作品還不能稱為真正的創新。這篇雜談,不是側重于對過去心得的總結,而是側重于對未來探索的設想。
“正則繡”不在針法上求變化,而是在線條和光色上求變化。
線,特別是“正則繡”的用線,今天仍然是“正則繡”中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主要技法之一。
在“正則繡”繡品中,就線的意義講,一要表現物象的結構和輪廓,二要表現質感,三要表現光色,四要表現情感(或稱“線意”)。前三者是客觀表象,后者是主觀情態。缺前三者之一,便會失去視覺形象的完滿,而缺了后者,便會失去藝術感染力。從時代的要求看,用線條表現情意,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不可少。
在繡品中,一般繡法都是采用“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方法,以繡面平整不現針跡為上品,人們把這種傳統繡法叫做“比針繡”,這“比針繡”的和色,是用排比摻和的方法,用線細、針腳短,繡面上不要現出線條。“正則繡”的和色,是用交叉重疊的方法,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可以自由變化。所以講,“正則繡”在用線的質量和體現“線意”上,要求就更高。就拿我們經常繡的花卉作品來講,一般繡品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地用一種繡法描繪所有的花,這種繡法繡出的作品如果作為植物的形態圖譜還可以,而作為刺繡藝術品就很不相稱。如果根據花木的習性和特征,試用帶有“線意”的感情線去表現不同花木的話,效果可能就會有所不同。繡品的線法就會得到改進和發展,其領域也會擴大和再開發。
嚴謹、細致、真實,是傳統刺繡的特點之一。它追求造型的真實性,刻畫形象一絲不茍。然而,這一特點本身,又使情意的自由表現受到很大的限制和約束,或許,這正是“正則繡”與傳統繡的區別吧。如果我們不注意情意的表現,而一味地認為在繡品上刻畫形象越細致、越具體、越真實才越好,樂于搞面面俱到的繁瑣哲學。一旦陷入這種盲目性,刺繡的本質意義將會喪失,本來已經受約束的線就更加難有藝術的生命力。
關于線意的探索,許多有成績的刺繡藝術家都提供了值得重視的經驗。在呂去疾、任嘒閑等前輩的作品中,線的運用就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線不僅表現的物象的自然形態,表現了物象的神韻,而且表現了作者鮮明的風格和個性,從而創造了區別于任何其他人的線,使線意達到了物線同一、形神交匯的化境。
“正則繡”的配色,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洋畫的方法,以固有色和可變光表現物象色彩和體積的。最近,在我的繡品種大膽的嘗試用中國畫設色的方法,拋開時(時間)空(空間),也就是拋開自然光和環境光暫時的表象,而抓住物象的本質顏色來統一和對比的。和中國畫的布局一樣,它是在平面色彩布局中追求意象中的空間色彩(虛實)。在表現立體感上,它重在意象的平面立體感,而不刻意強調表現空間的立體真實感,從而區別于西畫。此外,中國畫還常利用墨——這個特殊的顏色作為中間色,幫助協調和統一色彩關系并穩定畫面。正因為中國畫更注重物象色彩本質的變化,不過分去強調色彩暫時變化的真實性,因此,它在大的色彩關系上,是在單純中求變化,對比中求和諧統一。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我感到我們有必要從西畫中吸取營養,可以在固有色里講究大色調,并加強色彩的整體感和大的對比關系,再發揮中國畫用墨的特色,“正則繡”一定會在色彩配色的大效果上有所改觀。
配色的應用和色彩的形式感,應該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性。自然主義和固有色堆砌,只能造成簡單的單線直線工藝效果。有的雖不完全是自然主義固有色堆砌,但因脫不開如實的“隨類敷彩”框框,又都采用同樣的“比針”技法和傳統的習慣布局,因此,繡品驚人地相似。有些作品如不看落款的話,竟全似出自一位作者。難怪不少人對當前某些繡品提出尖銳的批評。
現在,經常會有人問我,市面上的“亂針繡”作品,不就是你們“正則繡”的用線用針的方法嗎?我不贊同,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亂針繡”具有極強的程式性,一般被認為應該繼承的特點,但又使繡者在這種技藝性的制作過程中,花去了大量時間,并常被磨掉新鮮感覺,也直接影響著繡者在繡作中對情緒的傾泄與表達。“正則繡”從表面看用線也是亂,但它有情理(線意),沒有程式化,隨意性很強,隨著情意的變化,可以自由的表達。畫繡一體,把繡和畫結合起來,繡什么畫什么。
我認為,作為一個“正則繡”傳承者,如果我們能從原有的用線和配色形式觀念中得到解放,也可以使配色和用線一樣,進一步寫意化和主觀意象化。應該大膽借鑒和結合運用西畫的色彩觀察方法。甚至吸收印象派、現代流派、當代藝術形式感觀念。通過多種途徑和試驗,“正則繡”的創新一定會更科學、更理想、更有民族特點、更有感染力、也更具有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