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歡
【摘要】佛教文化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并與其融合的過程中,由于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諸多差異,不可避免的會遭到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抗。而統治階級為鞏固其統治,也會對佛教傳入進行干涉。為減小佛教文化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阻力,作為佛教文化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首要途徑的佛經翻譯,自然也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一定妥協。那么,本文將統治者階級意志、儒家文化以及中國語言文化對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角度分析中國文化對佛經中譯的影響。
【關鍵詞】佛教文化;中國文化;佛經中譯;影響
佛教源于公元前6指5世紀時的古印度,自公元1世紀左右,即西漢末年,傳至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于佛經大多以梵文書寫,為方便傳播佛教,漫長的佛經中譯之路就此開啟。大規模的佛經翻譯活動也帶來了我國的第一次翻譯高潮。佛經翻譯活動的興盛自然也帶來了佛教的發展,逐漸使佛教在中國立足,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諸多影響。比如:詞匯語法上的影響,哲學思想上的影響,文學形式上的影響等等。但鮮少有人注意到,佛經中譯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的同時,傳統的中國文化也影響了佛經的中譯。
一、佛經中譯歷史
伴隨著佛經發展、興盛與衰落,佛經中譯主要經歷了初具規模、鞏固與發展、鼎盛再到衰落四個時期:
初具規模時期(東漢至西晉):這一時期的佛經中譯由民間出資,無政府支持。主要憑外來僧人口授,中國僧人筆錄。一般在譯場中進行集體翻譯,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此期間共譯佛經約570部,涌現了一批以安世高、支謙等為代表的佛經翻譯家。
鞏固與發展時期(東晉至隋代):這一時期的佛經中譯逐漸得到政府支持,譯場擴大,分工較細。此外,該時期的佛經翻譯還將傳譯與講習相結合,這樣就使佛經翻譯帶上了研究性質。并且,一些翻譯方法也得到初步整理和總結,比如,“五失本,三不譯”、“八備說”等等。此期間共譯佛經約3155卷,造就了道安、鳩摩羅什等佛經翻譯家。
鼎盛時期(唐宋時期):這一時期譯場規模較大縮小,譯場分工逐漸完善,闡釋過程與翻譯過程分開。主要是本國人主譯,其中最著名的佛經翻譯家有玄奘。
自宋(公元11世紀)開始,伴隨著印度佛教衰落,佛經翻譯事業也由盛轉衰,譯場時代也隨之結束。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間,佛經中譯事業幾乎完全沉寂。至此,我國第一次翻譯高潮結束。
二、中國文化對佛經中譯的影響
在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并與其融合的過程中,由于文化間的差異,兩種文化不可避免會產生文化沖突。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在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和統治階級兩方面的挑戰,佛經的翻譯自然也逃不開這兩方面的影響。
1、統治階級意志對佛經中譯的影響
“任何宗教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為愚弄人民群眾,鞏固其統治的工具”。當佛教這種宗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發展壯大時,佛教也逐漸成為統治者的工具,這也就解釋了佛經中譯從最初的民間資助到后來官府資助的原因。但是,當佛教壯大到一定程度,又會威脅到統治者的統治地位,這時統治者們就會打壓佛教。
統治階級意志對佛經中譯主要有三方面的影響:(1)使佛經中譯整體上呈發展─興盛─衰落趨勢,但在此過程中也有起有落;(2)一些佛經在打壓佛教的過程中遺失甚至損毀,延緩了佛經的中譯進程三、部分佛經的中譯本打上了統治者的印記,一些譯者在翻譯佛經時會將三綱五常、忠君愛國等思想添加到佛經譯本中,有時為避諱皇帝姓名還會對佛經進行改動。唐代時,為避諱當時的皇帝李世民,就曾將“觀世音菩薩”譯為“觀音菩薩”。
2、儒家思想對佛經中譯的影響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就在中國這片土地發芽、生長,到佛教文化傳入時,已是根深蒂固。而儒家思想,因其恪守三綱五常、講究忠孝仁義,更是被我國封建統治者奉為正統思想,以維護其統治地位。而佛教文化,一則追求“個人涅槃”,可以不忠君不愛國,這在儒家思想里視為不忠;二則要求僧人剃度,不可娶妻生子,須戒七情六欲,又與儒家思想的孝道相悖;三則認為人死后有靈魂、可輪回,這在儒家思想看來更是迷信。因而佛教文化不可避免地會與儒家文化發生沖突。
由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為減少民眾的反感心理,在佛經翻譯過程中,只對佛經進行選譯,甚至對一些有違倫理綱常的內容進行刪減更改。比如,鳩摩羅什大師在翻譯《百論》時,就認為“舊本中的事數不妥當者,皆加以改譯,如改陰為眾,入為處……”在實際翻譯佛經時,“當佛教的‘無生與儒家的‘孝道相抵觸時,佛教這種異域文化不得不向儒家讓步,促使佛教傳播者在傳譯《四十二章經》時把‘孝道也列進了佛的教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此外,一些詞匯的翻譯也帶上了儒家文化的色彩。
3、中國語言文化對佛經中譯影響
道安在其提出的“五失本”中提到“梵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適合)眾心,非文不可”,由于梵文和中文這兩種語言特點的不同,在將佛經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就得在文、質之間進行取舍。早期的佛經翻譯,由于缺乏經驗,大多“棄文從質”,按字母直譯,這樣就造成了佛經晦澀難懂。
但是,“對翻譯來說,就是要把原文的內容傳達給特定對象的讀者,不僅要使他們正確理解,還要他們容易理解”,因此,在翻譯佛經時還是得力求語言、修辭更貼近中文。因而,佛經中后期的翻譯更趨向于“文”。鳩摩羅什的“依實出華”就是典型代表。雖然在佛經翻譯過程中也不乏主張不應過多修飾譯文之人,但“要從佛典翻譯發展的全過程而說,由質趨文,乃是必然趨勢”。
此外,為使中譯本通俗易懂,佛經中譯時還借用了大量中國原有的詞匯。如:“道”、“氣”、“無”、“自然”、“無名”、“能仁”等。
三、結語
通過選譯、刪減更改以及運用漢語語言、詞匯等手段,佛經翻譯逐漸興盛,佛教文化也逐漸在中國文化里占據一席之地,最終融入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v觀整個佛經翻譯歷史,由于中國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佛經的中譯主要還是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這種策略雖然讓佛教文化融入了中國文化,但也讓佛教文化帶上了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 郭建中.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 呂 徵.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 1979.
[3] 任繼愈. 中國佛教史[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4] 任繼愈. 中國佛教史:第1卷[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5] 王 林, 王桂琴, 倪秀華. 文化抵抗及其對佛經翻譯的影響[J]. 襄樊: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
[6] 謝天振, 等. 中西翻譯簡史[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