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群
【摘要】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作好深度報道,深度報道是現代新聞記者應竭力追求的目標。在媒體資源日益爆炸的信息社會,作為新聞媒體,要很好地適應市場和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必需走深度報道的路子。因此,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做好深度報道。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做好;深度;報道
有人說,在當下全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已經進入全民“碎片化”時代,新聞還需要深度報道嗎?作為一名地方新聞工作者,我認為仍然需要作好深入采訪報道,新聞需要深和精,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點到為止”或者“淺嘗輒止”之上。
近十多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信息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全媒體”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而所有的信息傳播普遍地以這一方式運作時,我們進入了全媒體時代。
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敏銳捕捉影響人們生活的社會熱點問題;一個思考型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學會從紛紜復雜的新聞現象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并把它放到社會、歷史的座標中深刻分析,給人以啟迪。這個捕捉熱點、總結規律的過程,就是對新聞資源進行集約開發、利用的過程。
深度報道是現代新聞記者應竭力追求的目標。在媒體資源日益爆炸的信息社會,作為新聞媒體,要很好地適應市場和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必需走深度報道的路子。因此,我們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做好深度報道。
一、細致入微的采訪和調查
深度報道的題材,多是事實比較復雜,題目成因多的新聞事件,因此,記者必需通過細致入微的采訪,進行大量的新聞調查,從而掌握新聞事實。不但要善于動口動筆,更需善于動腿動腦,要對新聞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多側面的現場展示,引發受眾連綿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隨,把受眾從詳細事件引向廣闊的社會空間。在采訪過程中要留意理論思辨性,彰顯新聞氣力。深度報道的生命在于通過構思嚴密的邏輯氣力,以精心的選材配以理性的思考,讓受眾從中悟出道理。樞紐之處在于思辨失事實表面之下隱含的本質以及對本質的感悟和熟悉,以一種反思的立場進行積極的思索。從而實現感染人、教育人、啟發人的社會功效,彰顯新聞氣力。深度報道在內容上對事物作多層次的主體化的展示和理性思索。在題材選擇上力求重要與新鮮相同一,深度報道的新聞是指報道的時效性和新鮮感。一方面是報道的時效性,應是新近發生、正在發生或進展中的事態的報道,尤其是突發性事件的連續報道,更要留意時間性。另一方面是報道內容新,既有新觀點、新材料、新信息,特別長短事件性的系列報道,更要留意捉住最新信息,選好新聞由頭,給人以新鮮感。在深度報道的采訪實踐中,留意選取那些突發性重要事件,帶傾向性的重要題目以及社會上大多數人所關心的、直接關系到群眾親身利益的題目作深度報道的題材。
二、在表現形式上不拘一格因事而異
記者要全局在胸,站在一定的思惟高度來熟悉題目、分析題目,來圍繞統一主題展開橫向或縱向的采訪,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所謂報道的深入,就是要求記者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研究、深入思索,把握糊口的真實情況,經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透過現象、捉住本質,從而挖掘出報道事物的深層含義,增強報道的思惟性和表現力。深度報道以其思惟的深度,多角度、多側面的方式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門、難點、疑點題目進行探討和解釋。深度報道挖掘新聞背景,剖析事理,談透題目,充分給予受眾對社會題目的知情權,也恰是從這個角度上看,深度報道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對受眾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因而更具有明顯的社會影響力。但是要準確自如地把握和運用這一報道方式采寫出更多更好的深度報道來,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探索。我曾經采寫過一篇《走出國門打洋工》的深度報道,描寫的是新時期一個村子的部分青年農民勇敢地走出國門打洋工,帶著打工收入和技術以及新觀念回鄉改變家鄉面貌的內容。由于做了多次深入的采訪,最后才寫出了這入篇深度報道,文章見報后得到廣泛好評,還獲得了云南省紅河州首屆好新聞二等獎。
三、苦學勤練,是做好深度報道的基礎
俗話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腿更長的路”。結果或許如此,但過程往往令人倍感艱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新聞業務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好學勤練,長期積累,這是做好深度報道的基礎。還要從理論書籍和主流媒體報道中汲取養分。培養采寫新聞的能力,最關鍵的是要堅持寫作,只要堅持不間斷地經常寫,就一定能夠熟能生巧。
新聞工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甚至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一名好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同時具備勇于奉獻的精神。“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寫稿子是一件“苦差事”,它要通過采訪獲得第一手材料,收集相關資料,尋找新聞價值,挖掘思想亮點,最后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特別是時間短、要求高的通訊稿件,有時真是讓人“心力交瘁”。不少人寫過新聞稿,然而能堅持下來的不多,重要原因,就是吃不了苦,所以吃苦耐勞,是做好深度報道的重要要求。同時,做好深度報道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加強學習,細心觀察,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宣傳報道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觀察,努力培養自己的創作熱情和寫作靈感,并及時記錄和編寫,用流暢而優美的語言真實傳遞誠摯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并學會透過事物的現象分析事情的本質,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發展,力求讓自己的眼界廣一點,視野寬一點,思想深一點,筆峰尖一點,為準確傳播單位管理理念、宣傳單位發展印跡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要掌握好宣傳報道分寸,要講求策略,拿準火候,謹用夸大之詞、慎用虛浮之語。2、選好素材,發掘亮點,增強自身的文字功底。宣傳報道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應體現工作中的亮點,挖掘平凡工作中的平凡事平凡人,善于發現平凡中的閃光點,用精辟而又不脫離實際的語言加以理性的總結并進行重組設計寫作。在文章寫作手法上要創新,在文章形式上要多樣,并根據所寫稿件的內容,選擇向合適的媒體投送。另外,我們在稿件的寫作中必須做到標題要“新”。標題力求新穎獨特,與文呼應,吸引眼球,增加稿件采用的機率。內容要“精”。文章要有可讀性,語言要精煉,文字表述要清晰,做到言簡意賅。報道速度要“快”。身邊有新聞發生,必須盡量在第一時間內進行采訪、寫稿、發稿,力求“以快制勝”。
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內容的重要支撐。如果不重視渠道建設,再好的內容沒有先進的渠道也傳播不遠,影響不大。因此,在堅持內容建設的同時要特別重視技術和渠道的重要作用,內容、技術和渠道三者不可偏廢。深度報道要結合新媒體的傳播流程和美學的要求,只有加快轉軌,才能求新求深求活。
應當看到,以深度報道作為主打產品的傳統媒體并沒有在歷次“新媒體”的沖擊下顯示出明顯的疲態,無論是傳統的紙媒、門戶網站,還是自媒體云集的微信公眾平臺、依靠算法抓取熱點的今日頭條,都將深度報道作為當下媒體競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度報道并沒有因為新媒體的層出不窮而陷入困境,反而有很多媒體已經將深度報道作為產品競爭的拳頭產品。新聞工作者做好深度報道永遠也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