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印 蘇麗亞
【摘要】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通過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和政治意識、法治意識、警察意識和誠信廉潔意識等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和“中國夢”有機統一起來,培育了具有“政、法、警、廉”特色的“中國夢”校園文化氛圍,提高了踐行“中國夢”的自覺。
【關鍵詞】中國夢;校園文化;培育
根據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按照教育部黨組《關于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教黨〔2013〕2號)的具體要求,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扎實開展了“我的中國夢”政治主題教育、“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識教育、“奉獻司法、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警察意識教育和 “敬廉崇潔 誠實守信”反腐意識主題教育,積極探索具有“政、法、警、廉”特色的“中國夢”校園文化培育機制。
一、圍繞學生“成人 成功 成才”,大力開展中國夢政治宣教活動
圍繞學校人才教育和培養目標,本著學生“成人 成功 成才”的科學發展,不斷創新中國夢政治宣教活動平臺,創新活動形式,強化學生對“中國夢”時代內涵的理解和共識,增強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敏銳性。
1、強化政治課“中國夢”宣教功能,提升教育教學實效
學校始終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黨史國情教育,引導學生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校要求將“中國夢”相關內容融入政治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中,安排相關教學內容,重點強化中國夢的發展歷程、動力源、深刻內涵、實現目標、時代特征、實現中國夢的主體方式和充分必要條件,引導學生們明確中國夢的啟示、意義和影響。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微博、微信、視頻等教學手段,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機制,增強學生學習“中國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中國夢”教學實效。
2、積極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鞏固拓展課堂教學實效
根據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等部門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學校開展了“我的中國夢”政治主題教育探索活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我的中國夢”主題宣講、主題口號征集,“中國夢”書信文化活動,主題攝影及微視頻創作比賽。
在“我的中國夢”主題宣講、主題口號征集活動中,要求學生必須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意識教育、法治意識教育、警察意識教育活動的政策和相關成果,創作出具有“政”、“法”、“警”特色的“我的中國夢”原創性主題口號作品進行評比,對獲獎口號作者在全校范圍內予以表彰,積極引導全校同學以受表彰的同學為榜樣,不斷學習、繼續進步,進一步鞏固、深化對“我的中國夢”的認識。
中國夢“家書活動”,通過引導新生把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對親人的愛,在校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自己的“中國夢”、奮斗目標、努力方向和成才規劃,以書信的形式傳遞給故鄉的親人來分享自己成長的喜怒哀樂。家長們回信教導明確,條理清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通過寫一段人生經歷,寄一份殷切希望,使同學們加強了與家長之間親情的溝通和交流,堅定了忠誠、奉獻司法行政事業的決心,增強了“中國夢”賦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夢”主題攝影及微視頻創作比賽活動,主要是通過在各院、系學生中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廣大攝影及微視頻創作者,圍繞“發現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主題,進行攝影作品和微視頻創作。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們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發現社會的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強化他們愛民族、愛國家、愛學校的情感,進一步堅定他們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二、強化法治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素質
1、以學生違紀案例為戒,引導學生遵規守紀
針對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學校在進行法學專業課教育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以發生在學校學生身邊的違法違紀案例為主要教育內容,形象直觀的傳達是與非,使學生們能夠易于掌握法紀法規的關鍵點和風險點。以案例為戒教育學生,能夠促使他們深刻反思,知榮恥,樹正氣,促和諧。通過案例學習,學生們把法律價值、法律規范內化為自覺意識、觀念,外化為行為,增強了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通過法制征文活動,鞏固“法治意識”教育成果
學校為了更好的鞏固、拓展“法治意識”教育成果,在全體學生中積極開展“做司法衛士 與法制同行”主題征文活動。學生通過查找身邊發生的典型法律案例,運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進行分析,在用法的過程中知不足,激發學生“學法、用法、懂法、知法、守法、護法”的熱情,不斷強化、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和自身修養。
三、突出政治育警,健全警察意識教育的科學長效機制
1、突出政治育警,培樹警察意識
學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政治建校、政治育警”,培養“講政治、通法律、精專業、高技能、奉獻司法、服務社會”的人才。
(1)政治育警。作為警察院校,學校始終把“忠誠奉獻”教育貫穿于教學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全過程,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在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的同時,強化學生政治素質考核機制。在學生評獎評優和畢業考核過程中,將政治是否合格作為重要指標。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實行一票否決制。加強學生基層黨建,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學生在政治上積極追求進步。學校黨校和業余團校也不斷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青年團員進行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
(2)警察意識教育。通過法治理念教育、特色的警務化管理等形式,增強學生的警察使命感和榮譽感。學校創建了“以教學為中心,教育、管理、服務三者并重,學風、班風、校風三風互促”的特色警務化管理模式,嚴格執行一日生活制度和警容風紀規定,進行規范的德、智、體量化測評,使學生做到思想革命化,作風戰斗化,行為規范化,生活制度化、內務標準化,通過警務化管理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良好的警察職業道德。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涉及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健全警察意識教育工作機制,拓展教育成果
(1)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不斷改進警察意識教育工作。學校通過警務化管理,嚴格學生警容風紀、一日生活制度,規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社會公德,逐步養成良好的警察行為習慣。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實現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積極營造警察意識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氛圍。為此,學校制定下發了《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學生教育管理 促進學風校風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學生政治意識 警察意識教育培養的意見》等文件。
(2)針對性地制定開展警察意識教育,增強警察意識教育實效。在通過警察行為習慣養成內化為學生警察意識的過程中,針對我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內容和特點,我們積極開展直面學生的警察意識教育系列活動,通過對“警徽”、“警服”、“警察法規”的討論和深刻認識,使學生的警察意識教育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實現了警察意識教育內化和外化的有機結合,增強了警察意識教育的實效。
四、以敬廉崇潔、誠實守信為抓手,大力推進反腐意識主題教育
1、加強學管隊伍廉潔意識教育,健全拒腐防變機制
(1)加強對學生管理干部隊伍的廉潔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干部的拒腐防變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增強學生反腐教育身教和言教實效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學校學生管理干部培訓經常強調防止公權力的私有化傾向,強化了學生管理隊伍拒腐能力和廉潔意識。學管干部誠信廉潔的示范作用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學生的誠信、廉潔意識教育。
(2)建立內控機制和部門內部監督體制。學校學生管理部門科學分析、準確判定廉政風險點,健全以領導帶頭、權力公開、流程監管、節點控制、制度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部門內控機制。以學生入學教育、獎助學金評選和學生申訴環節為切入點,聯合學院紀檢監察、財務部門,嚴格執行制度規定的程序,接受來自學校全體教職工、學生的監督,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履約踐諾”。建立學生誠信檔案,把反腐倡廉理論滲透到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提高學生誠信廉潔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控能力。
2、創新學生“敬廉崇潔 誠實守信”主題教育形式和內容
(1)在新生中以樹立誠信、廉潔意識為主。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切入點,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履約踐諾”、崇尚簡樸、艱苦奮斗,幫助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意識,增強學生的誠信、廉潔意識,杜絕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逃課、考試作弊、拉關系競選學生干部等不良習氣。
(2)二、三年級學生組織開展了“以德養廉、依法保廉、以廉立警”格言征集活動。學校在二、三年級學生組織開展了“以德養廉、依法保廉、以廉立警”格言征集活動,格言要求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旋律,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意識教育、法治意識教育、警察意識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政策、活動和相關成果,突出以德養廉,依法保廉、立警為公。黨委學生工作部將獲獎格言匯編下發各院系,要求在各年級學生中開展廣泛宣傳,保證獲獎格言“進宿舍”、“進班級”、“入耳”、“入腦”、“入心”,掀起鞏固、深化學生守法、誠信、廉政的新高潮。
(3)畢業生中開展了廉潔意識和珍惜職業生涯教育。以畢業班為單位,重點討論腐敗產生的原因,腐敗年輕化的根源和背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邁好職業第一步,科學規劃、保護好職業生涯”,通過思考使學生認識到,良好的廉政意識是自覺遵守職業紀律的思想基礎,引導學生將“敬廉崇潔、誠信守法”化作自覺行動,堅定政治立場,加強自我修養,陶冶道德情操,自覺地端正自己的從政行為,從而有效地抵制和防止腐敗。
【作者簡介】
李雙印(1979—),男,河北雄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蘇麗亞(1980—),女,河南許昌人,博士學歷,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院辦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意識形態、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