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綠地系統規劃編制從宏觀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構架和道路交通網絡的基礎上,構建海南省綠地系統的合理結構,從空間上對海南省范圍的綠色空間進行統籌安排。
【關鍵詞】綠地;規劃;空間;海南
一、海南省概況分析
海南島地處我國南部邊陲,四面環海,背靠祖國大陸,與廣東雷州半島之間僅隔寬約30千米的瓊州海峽,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土地資源是擁有全國最多的熱帶土地資源,耕地分布在北部和沿海平原、臺地和階地地帶上以海口市、文昌市和儋州市最多。水田分在沿海沿江平原上,旱地多分布在臺地和階地上。林地是全省面積最大的土地資源,以尖峰嶺、吊羅山、黎母嶺和五指山較為集中,是海南珍稀貴重林木的保留地和珍禽異獸的棲息地,也是全島水源涵養地。是我國僅存的兩個原始熱帶林區之一。
二、規劃依據
1、建設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建城〔2002〕240號;
2、《海南省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3、海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
4、建設部《國家園林城市標準》(2005年);
5、《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J185~2002)》。
三、規劃原則
全省建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含濕地)、風沙治理區;山區育林——水源涵養林、生態風景林、經濟果木林;平原造網——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城市建綠——綠塊鑲嵌、綠廊相連、綠帶環繞。
四、規劃目標
該規劃是希望通過“綠化寶島”行動,推動各城鄉綠地系統規劃的實施,完善城鄉園林綠化建設,切實提高城鄉各項綠地指標,改善人居環境,增加森林碳匯,打造“四季開花、四季結果,四季飄香”的海南熱帶園林景觀,將寶島建設成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
五、空間詳細布局劃分
建立以山區森林、平原各類林地、海岸線綠地為主的綠色生態保障體系。
1、山區
海南山區土地利用以林地為主,而耕地和各類建設用地的比例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部山區是海南主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富集區,是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根據地質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在雅加大嶺、黎母嶺、五指山山區結合石碌水庫、松濤水庫、大隆水庫等水源保護建設水源涵養林,結合森林公園旅游景區開發建設生態風景林,并在山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在五指山重點建設以水土保持為主的生態風景林和生態經濟林。同時,山區還有雅加大嶺、黎母嶺,優先考慮中部地區的核心保護區、禁止和限制開發區海拔300米以上的生態公益林和重要水源地區域,逐步擴大到中部山區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其他海拔300米以上的生態公益林和重要水源地區域,適當兼顧全省其他生態公益林覆蓋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加大投入,恢復熱帶森林植被,規劃建設若干個熱帶雨林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水源林保護區。適當配置具有山區特色的工業,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2、平原區
按照“兩個體系”、“一個基地”,也就是保護、恢復熱帶天然林體系,建設防護林體系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的戰略布局,因地制宜,科學造林,實行農林牧結合,充分發揮林業的作用。把空地廢水處理變替為綠地。規劃依據這些功能進行各類綠地的空間布局。主要包括風沙治理區、河流與道路綠化帶及其它林帶、濕地等重點綠化區域及分布于平原區的果林地、各類圃地和農田網系。
3、圍繞海南省海岸線兩側綠化帶及其間的廣闊地帶
利用環島眾多自然景觀,綠化功能集中區主要包括東郊椰林、萬泉河風景區、東山嶺、亞龍灣國家度假區、大東海旅游區、南山文化旅游區、熱帶海洋動物園、西島旅游區、大小洞天旅游區、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洋浦經濟開發區、紅樹林區、馬鞍山火山口區。
通過以上山區、平原區、海岸線綠化區三個層次重點綠化區域的布局,形成海岸、山區與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態化的綠地空間格局。
六、建立多功能綠地系統
全省綠地概括為十一個綠地,它們涵于綠地空間結構中。
1、海口中心城市綠地規劃系統
規劃范圍:中心城綠地系統規劃范圍與《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2004年~2020年)》范圍一致,總面積1088平方公里。
規劃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綠地優先的城市規劃理念,構筑城鄉一體化的綠地系統,使城市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綜合考慮居民游憩、康樂等活動需要,健全游憩綠地系統,創造環境優美,生態健全的人居環境;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城市與自然共榮,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地系統結構:“兩軸、三環、十楔、多園”的基本結構。即:青山相擁,三環環繞,十字綠軸,十條楔形綠地穿叉,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由綠色通道串聯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
2、綠地系統布局
(1)西山風景區:由西北方向的隔離綠地、香山、八大處、妙峰山等十多處名勝古跡和山地綠化組成。
(2)中心城外緣郊野公園環:由沿中心城邊緣的郊野公園、濱河綠帶、隔離綠地、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公園等組成。該環是中心城外圍五環路與六環路之間的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心城與遠郊區縣的連接部。
(3)楔形綠地:楔形綠地是城市中心區與郊區氣流交換的重要載體,是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與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公園環之間的紐帶。它是由城市中心區東南、西南、西北、北、東北方向的綠化隔離地區、生態景觀綠地及河道、放射路兩側綠化帶等組成,形成真正的溝通中心城與郊區的綠色通風走廊,楔入城市中心區(二環路),將北京城市中心區與西北、北、東北方向的綠色屏障,東南方向的渤海灣,西南方向的永定河谷有機聯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4)邊緣集團公園綠地:結合十個邊緣集團的規劃完善其綠地系統,規劃按服務半徑、城市景觀及功能要求,配置各類公園綠地。
(5)五環路防護林帶:兩側各劃定100米寬綠化帶,強調其紐帶作用和空氣交流作用。
(6)隔離地區公園環:該公園環由各類公園、生產綠地、防護綠地、生態景觀綠地等組成。為維護“分散集團式”城市布局,確保中心城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居民辟建更多游憩場所,將綠化隔離地區建成環繞城市中心區的公園環。
(7)四環路景觀防護林帶:四環路兩側各劃定100米寬綠化帶,注重植物造景,豐富道路沿線城市景觀,強調綠色通道的整體環帶效果。
(8)中心地區公園綠地子系統:中心地區綠地布局是以濱水綠地為紐帶,結合文物古跡保護、危舊房改造、工廠搬遷、中小學合并、道路拓寬、大型公建的開發建設等開辟公園綠地、完善二環綠色城墻和城市的“十字”景觀軸線。
——二環綠色城墻;
——“十字”景觀軸;
——舊城區公園綠地;
——舊城區以外公園綠地。
(9)城市綠網:由中心城范圍內的道路、鐵路、濱河綠帶和防護綠帶組成。
【參考文獻】
[1] 李立勛, 李 郇. 省域城鄉總體規劃編制方法初探——以海南城鄉總體規劃為例[J]. 城市規劃, 2007(03).
[2] 徐乃雄. 城市綠地與環境[M]. 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2.
[3] 溫全平. 城鄉統籌背景下綠地系統規劃的若干問題探討[J]. 風景園林, 2013(06).
[4] 劉晟呈. 城市生態紅線規劃方法研究[J]. 上海城市規劃, 2012(06).
[5] 李 鋒, 王如松. 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評價、規劃與預測研究——以揚州市為例[J]. 生態學報, 2003(09).
[6] 李建飛, 陳 瑋. 銳意進取,規劃創新——海南城鄉總體規劃的戰略思考[J]. 城市規劃, 2007(03).
【作者簡介】
李小玉(1991—),女,漢族,貴州省安順市人,林學碩士,單位:西南林業大學,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