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行政實踐中,政府工作人員常常面對兩難境地。面對當事人,工作人員常常有充滿同情和完全理性兩種態度傾向,這便是涉及公共管理中的關懷倫理和正義論理理論。行政實踐是復雜而又充滿特殊情況和未知的,因此政府公務員在處理事件時要學會“情境下的相對主義”處理方式。
【關鍵詞】正義倫理;關懷倫理;勞保體制;SSIA
一、什么事關懷倫理和正義論理
1、什么是正義論理
自啟蒙時期以來的主流倫理道德觀念便是正義倫理,它包含了康德的道德哲學、效益主義、結果論和契約論,這一倫理觀念至今仍深深的影響我們的生活。1971年,羅爾斯發表了《正義論》,這本書重新拾起了對西方正義倫理學的探討。羅爾斯認為道德應該是社會正義制度的實踐約束。他提出了兩個基本正義原則,作為實現社會基本制度的正義安排的基礎。他說:“社會正義原則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是一種合作體系中的主要的社會制度安排。”他對兩個原則的陳述是:其一,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即所謂“平等自由原則”。其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即差別原則和機會均等原則。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正義倫理是強調社會契約關系,并理性按照公認合理的契約規則進行社會活動。
2、什么是關懷倫理
關懷倫理學的出現,與女性主義運動和女性主義思潮密切相關。心理學家C.吉利根最先提出“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在倫理學家的努力中發展成為一種可應用于人際之間普遍關系的關懷倫理學。關懷倫理學不再強調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則,而是關心人們的欲望、需要和情感,要人們悲憫、富有同情心。關懷倫理只給原則留下微小的空間,并且認為倫理的討論必須是在關懷的互動中與受到討論影響的那些人一起做出的。關懷倫理把人看成是相互依賴的,而不是獨立的個體,認為道德應強調人們之間的關懷、同情和關系問題,而不僅僅是或主要是單個道德行為者或者社會契約的理性決定。
3、關懷倫理的產生
關懷倫理的產生和應用更多的適用于福利國家,吉列根曾表示:福利國家更應該考慮關懷倫理的問題,因為這將會是福利管理問題的集中營。除此之外,隨著新公共管理的發展,公共部門不再完全依賴正規的程序進行管理,不再單獨依賴正義倫理進行公共管理。
在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險管理體系中,只有政府可以提供社保服務,客戶不可能通過更換社保供應者來提升自己滿意度,換言之,客戶沒有可供選擇的替代品。因此,福利管理更需要一種公共倫理來把公民的利益放在焦點位置進行考慮,也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公共關懷倫理。并且,福利國家的公民除了重視公共服務的質量,更加看重這背后更深層的公共服務動機。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福利國家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明確公共服務動機的工具,關懷倫理應運而生。
二、關懷倫理和正義倫理在具體行政實踐中的缺陷
1、關懷倫理的缺陷
吉利根對SSIA(Swedish Social Insurance Agency瑞典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了關懷倫理測試。SSIA會對社保申請人的身體情況、教育背景、家庭狀況等進行調查,再給與其相應的社保金額。在社保辦理過程中,業務人員被賦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這個自由裁量權可以在相當大的情況下影響申請人的社保金額。那么此時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業務人員受關懷倫理的影響,對前來辦理社保業務的當事人充滿同情心,在行業規范和法律允許的自由裁量權范圍內傾向將當事人劃分到更高的社保等級;二是業務員堅持正義倫理,完全理性的給予當事人應有的社保等級。
我們可以從這一實踐中看出關懷倫理的缺陷,正是由于關懷倫理強調體驗和關心人們的欲望、需要和情感,要富有同情心,一部分人就會偽裝成弱者的模樣博取社會組織和公務人員的同情心,以獲得更多扶持。并且對當事人的真實生活狀進行徹底的調查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除此之外,由于關懷倫理還強調把人看成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所以“偽裝者”會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產生依賴,以至于喪失獨立生活的意愿。
2、正義倫理的缺陷
而為了更好的貫徹正義倫理指導下的行政程序以及規則運行,科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衡量模式,將我們認為抽象的道德體系劃分成三大水平六大階段,使其成為可以比較高低的模型。根據科爾伯格的理念,最高級形態的道德水平是:由后習慣和不涉及個人情感及親和力的道德原則構成。因此正義倫理會時刻要求人們無限的接近最高水平的倫理道德階段。完全以法定社會契約為準則,行政過程中完全中立,不參雜任何所謂的“同情”在其中。這種倫理模式指導下的行政方式的弊端也十分明顯: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行政實踐中都有完全的正義和非正義區分。其次,完全按照條例契約設定的正義倫理行事,極有可能陷入“平庸之惡”的困境中。
因此,不論是關懷倫理還是正義倫理都具有一定的缺陷,這兩種倫理道德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在行政實踐中單單只依靠一種倫理理論是遠遠不夠的。
三、行政實踐中的運用:情境下的相對主義
吉利根提出了著名的“情境下的相對主義”,即認為正義倫理和關懷倫理是相互關聯的,不能單純只使用一方面思考,而應該是在具體情境下的一個比重權衡。在行政機關進行決策和規則制定的過程中,除了對正義倫理的堅持,也不可缺少同情弱者的關懷倫理。在“街頭官僚”的行政過程中,關懷倫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行政態度的轉變,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中國的街頭城管,城管之爭也成為當下全民熱議的現象,不可否認,由于缺少對攤販的同情和關懷導致其在行政過程中態度惡劣,粗暴蠻夷。
當然,對于關懷倫理的運用最多的還是享有一定自由裁量權的行業,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社保體系工作人員,類似的還有政府扶貧機構等組織。不論是正義倫理還是關懷倫理都應當關注到最基本的對于行政人員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的要求和教育,使其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既富有同情心,又保證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 張 鑫. 羅爾斯新契約論之探微[J]. 倫理學, 2007.
[2] 付子堂. 法律正義引論[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1.
[3] 魯 煒. 教育的公平與正義――以羅爾斯的《正義論》視角評述我國教育政策[J]. 理論觀察, 2015.
[4] 孟慶瑞. 試論和諧社會與關懷倫理[J]. 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
[5] 楚麗霞. 關懷倫理的心理特征及應用價值[J]. 道德與文明, 2006.
[6] Helena Olofsdotter Stensota: The Conditions of Care: Reframing the Debate about Public Sector Ethics Assistant professor on public policy.
[7] 卡羅爾·吉利根. 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M].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
【作者簡介】
王彤(1995—),女,漢族,山東省滕州人,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