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文化同樣是法律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盡管法律經常被視為某種有奇特規則和怪異語言的獨特領域,然而它實際上恰恰是某中文化據以表達某種秩序觀念的具體方式。
【關鍵詞】法律與文化;法律的解釋;文化方法論
法學所研究的法律現象常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文化現象,尤其在法學研究所面對的與其相關的材料愈來愈汗牛充棟的時代,任何一種對法律的解釋都不能給人們提供普遍信服的答案。于是,法學研究開始追求“一種更加包羅廣泛的立場;它要求我們普遍地把法作為人類文化的現象來觀察”。就像梁治平先生所堅持的一樣,歷史、哲學、文化、語言等都不是“法律以外的”東西,而是與法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法律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他用自己的語言去解決現實問題。
一、法與文化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給文化下了個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而言,乃是這樣一個復雜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所有其他作為社會一員的人習得的能力和習慣。克利福德·格爾茨強調通過象征符號表現出來的意義模式為文化下定義,文化是指由歷史傳遞的,體現在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它是由各種象征性形式表達的概念體系,人們借助這些系統來交流、維持并發展有關生活的知識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狹義的文化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那么法又是如何定義的呢?馬克思·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給法的定義是:如果一種只需能夠通過一群專職人員運用身體上火心理上的強制以確保服從和懲治異行而從外部得到維護,這樣一種秩序即可被稱為法律。但是在格爾茨看來,法律乃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這種所謂的地方性知識不只是與地域時代階級以及問題的多樣性有關它還關系到特征,這是那種同能夠怎樣的想象聯系在一起而關涉實際是怎樣的本地特征。
二、文化方法論
把法律與文化牽扯在一起來討論,早在孟德斯鳩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他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探討了政治宗教、習俗禮儀、風土人情、地理氣候等社會現象對法律的影響,導引了人類法律認識轉向“對法律的文化層面的注意”。法律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通過文化來闡明法律,并通過法律來審視文化”。這種認識體現著一種辯證詮釋的認識進路,它突出強調了法律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
對法律和文化的關系作如此理解就使“法律文化”這一概念具有了方法論意義。從歷史學解釋的角度來看,法律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本質上是一種符號。它不但具有解決問題的功能,而且秉有傳承意義的性質。法律除過可以作為解決糾紛的手段和技術外,同時也可以作為體現價值和目的的一種符號。而從后者來認識法律現象,就形成一種超越功能主義方法的對法律進行更深、更廣的文化解釋。當然這種解釋并非只是闡發法律制度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法律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之間的關聯性和互動關系,開闊了認識者的視野,同時還包含了解釋者在方法論上的思考。這樣,“法律文化不僅是活動的結果,它還是活動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精神法律文化被看作思維方式及行為的規范和標準”。對法律文化作如此定位,就是要用文化的觀點去觀察和解釋法律問題,而且這種解釋并不是讓解釋者處于各種“前見”的包圍之中,而是讓解釋者首先是處在他自己所用“語言”的包圍之中,而后,再與所要解釋的對象進行溝通。這樣,對法律的文化詮釋就會超越各種孤立的和機械的法律觀,使法律文化成為一種具有方法論指向的新范疇。
三、結語
雖然有關法律文化的研究在我國數見不鮮,但真正把法律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進而從現實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法律、思考法治問題的,還不能認為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主流意識和基本方向。就是說一些關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實際上是研究法律中的文化,而不是文化中的法律。解釋法律的方法有很多,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法律,探尋的結果可能存在差異,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方法或者途徑像梁治平先生所講的,任何一種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與之相應的范圍和限度之內都是有效的分析工具。“文化解釋的方法并不奢望能夠解答人類歷史的全部問題,但他確實為我們更好的人士和理解人類開啟了一條必不可少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馬克·布洛赫. 歷史學家的技藝[M]. 張和聲,等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33.
[2] 林同奇. 格爾茨的“深度描繪”與文化觀[J]. 中國社會科學,1989(2):168.
[3] 梁治平. 法律的文化解釋[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53.
[4] 科 殷. 法哲學[M]. 林榮遠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 千葉正士. 法律多元——從日本法律文化邁向一般理論[M]. 強世功,王宇潔.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楊魯(1991—),男,漢族,山東臨沂人,西北政法大學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