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國羅門哈斯訴咸陽西秦專利侵權一案中,盡管羅門哈斯申請臨時禁令符合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但其敗訴后因訴訟的長期性給被申請人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是對被申請人的不公。淺析知識產權臨時禁令制度面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在立法層面明確禁令審查標,健全錯誤禁令的救濟機制,從而實現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
【關鍵詞】知識產權;訴前禁令;審查標準;救濟程序
2011年11月22日,喧囂一時的羅門哈斯訴西秦公司專利侵權一案以羅門哈斯撤回侵權訴訟落下帷幕。本案引發了許多法律思考,本文僅對羅門哈斯申請訴前禁令所反映出的我國知識產權禁令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自2008年9月4日法院依據羅門哈斯申請對西秦公司做出訴前禁令裁定,直到2010年申請人涉案專利被宣告無效,申請人撤回侵權訴訟。這個長達847天的禁令,使被申請人的權利遭受了無法彌補的損害,并引發了后續的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從這場無訟之訴中可以看出訴前禁令制度的兩面性。從程序上講,這確實是一種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益,防止侵權行為擴大化的有效手段。然而透過本案的最終裁判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難看出我國訴前禁令制度的現實困境。本文將借本案所折射出的問題來討論知識產權訴前禁令制度的完善。
一、我國訴前禁令制度完善的現實訴求
自中國入世以來,訴前禁令制度通過“嵌入”形式引入我國知識產權立法時間較短,由此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
1、禁令審查適用標準不明確
訴前禁令制度脫胎于民事權利救濟的一般規定,有其獨立的審查標準。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申請訴前禁令的條件是:(1)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權利的行為;(2)如不及時制止可能使其合法權益收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由于審查標準的模糊性,在訴訟實踐中,法院對訴前禁令的適用主要考慮勝訴可能性、難以彌補的損害、雙方利益的平衡和社會公共利益。但是,我國司法解釋僅規定了前兩個因素,這樣一來,如果法官在做出訴前禁令時只考慮對申請人造成的影響,而不考慮禁令對被申請人和公共利益的影響,則難以實現法律功能的最大化。對于這些考量因素的內涵和外延,現行法律也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使審查標準過多得依賴于法官的自由裁量,造成裁判標準的不一致性。
2、禁令救濟程序規定不完善
我國訴前禁令制度缺乏完整的救濟機制,未設置聽證程序,也未賦予當事人抗辯的權利,這與法律的程序正義的價值不相符。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訴前禁令的效力維持到終審裁判文書生效時,但在侵權訴訟中對方當事人申請宣告專利權無效而導致法院裁定中止訴訟的情形下,對已執行的禁令措施是否解除,我國法律尚無明確規定。在“羅門哈斯”一案中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自宣告專利無效導致中止裁判到最終裁決,禁令仍持續一年之久,這種僵化的有效期與訴前禁令的臨時性不相符,也是對當事人權利的持續侵害,有違公平正義價值的體現。
二、我國訴前禁令制度的完善
我國訴前禁令制度無論是在立法層面還是司法實踐中尚存諸多問題,對于禁令制度的完善應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健全禁令適用的審查條件
從創設禁令制度的立法意圖來看,它所針對的是侵權行為。那么,一項不經過實質審查即做出的的禁令,顯然有違禁令制度的立法本意。但由于知識產權的專業性,要求法官迅速做出判斷,確有不合理性。為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多數國家采用相對實質性的審查標準,在審查過程中,將勝訴可能性和雙方利益的平衡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比如在美國,法院在作出訴前禁令時需考慮錯誤成本,這個錯誤成本甚至細化成了一個著名的“漢德法官過錯公式”。故而,在我國禁令制度的完善過程中,應在立法層面明確“勝訴可能性”的審查標準,合理界定“難以彌補的損失”的審查要件;在司法實踐中細化權衡雙方利益損益的規則,從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完善禁令程序救濟規則
當前,禁令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缺乏程序正義理念,導致被申請人的訴訟權利受到損害。為完善禁令適用,應從下述三個方面展開:(1)設立聽證程序。目前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于禁令制度未設定聽證程序,應當明確規定禁令裁定以及被申請人申請復議時應舉行聽證,并且依照程序參與原則,在聽證程序中還需引入辯論原則,通過雙方當事人辯論,有利于法官做出正確裁判,同時能夠平等地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2)完善禁令解除機制。相關司法解釋僅規定了申請人不在法定時間內起訴或不提供擔保而解除禁令的情形。但從禁令制度的特點出發,賦予被申請人申請解除禁令的權利,靈活運用禁令期限保障合法權益,既是程序平等性的體現,也符合禁令制度臨時性、可變性的特征。(3)構建錯誤禁令的懲罰性賠償機制。對于申請人主觀惡意提出的訴前禁令申請,可適用懲罰性賠償機制,防止申請人濫用訴訟權利。
顯然,現階段訴前禁令制度作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傘”,不僅需要立法層面的不斷完善,更需要司法實踐中合理審慎地細化適用規則。只有更好地建構禁令制度使用規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保護權利人利益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紀曉昕. 訴前禁令之實體要件[N]. 人民法院報,2005(7):B3.
[2] 鄧 卓. 論我國知識產權禁令制度的完善[J]. 知識產權, 2013(9):48.
[3] 孫彩虹. 我國訴前禁令制度—問題與展開[J]. 河北法學,2014(8):121.
[4] 楊 濤. 我國知識產權臨時禁令制度的現實困境與立法完善[J]. 知識產權,2012(1):67.
【作者簡介】
許曉英(1990—)女,新疆吐魯番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法律(非法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