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是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器,安全保障義務既可以來源于附隨義務,又可以是一種法定義務。但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之下,將安全保障義務明確規(guī)定為一種法定義務,違反此義務,承擔侵權責任,而僅以附隨義務為補充。
【關鍵詞】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法定義務
一、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概念
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指經營者在經營場所對消費者、潛在消費者或者其他進入服務場所的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在合理限度范圍內依法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我國的安全保障義務最早在《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解釋》第六條第一款中出現(xiàn),借鑒了德國法上的一般安全注意義務和英美法上的注意義務,其后在《侵權責任法》中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安全保障義務是指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所負有的在合理的限度范圍內保護他人人身和財產安全義務,該條被認為是安全保障義務在我國法律中的正式確定。
結合上述條款,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指經營者在經營場所對消費者、潛在消費者或者其他進入經營場所的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依法承擔的免遭侵害的義務。
二、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性質分析
在適用安全保障義務時,必須弄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承擔的是侵權責任還是違約責任,我國理論界對安全保障義務法律性質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是屬于合同法領域還是侵權法領域。目前學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附隨義務說
附隨義務說認為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源于合同的約定,合同的附隨義務是受害人提出請求的規(guī)范基礎。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對其安全保障義務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若合同當事人沒有明確規(guī)定行為人對原告承擔的人的安全保障義務,法官擴張解釋合同有關的法律,對合同規(guī)定的物的安全保障義務做擴大解釋,認為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實際上包含在物的安全保障義務范圍內,沒有履行好此種義務,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從上述論述可見,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時可以為合同所包容的,該合同義務包括違反先合同義務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違反主給付義務、附隨義務和后合同義務所產生的違約責任。
2、法定義務說
安全保障義務并不表明此種義務僅是契約性,它的目的在于避免他人人身和財產遭受損害,所以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可以界定為避免他人遭受損害的法定義務。
從一般侵權法看,消費者在賓館、飯店、娛樂場所等因為經營者行為或第三人侵權而遭受的人身及財產利益的損害,由侵害的法益分析可知,是消費者固有利益的損害,而非基于合同關系所取得的利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所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為侵權責任而非合同責任。
安全保障義務并非約定義務,它是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創(chuàng)設出來的義務,而且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guī)也規(guī)定了某些情況下經營者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這種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必然要求,體現(xiàn)了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是法律要求經營者必須承擔的最基本的義務。綜上,該種觀點認為,我國將經營者在經營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原則上確定為法定義務比較妥當。
三、安全保障義務人的免責事由
免責事由,也稱免責條件,是指當事人對其行為免予承擔責任的事由。本文主要闡述以下幾類免責事由:
1、經營者已盡到了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義務。經營者沒有盡到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其承擔責任的首要條件。如果根據危險發(fā)生時的情況,經營者確實已按照法律規(guī)定、行業(yè)習慣,或者一個誠實善良的經營者的注意標準,做到了經營防范措施有效、得力,警示標志明確、醒目,管理內容審慎、周到,制止侵害的行為果敢,實施救助及時,那么經營者完全可以以此作為自己不構成侵權行為的抗辯事由,從根本上反駁原告的訴訟請求,從而免除侵權賠償責任的承擔。
2、損害是由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所致且其已承擔了全部責任。依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規(guī)定,因第三人侵權導致?lián)p害結果發(fā)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制止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的侵權行為人已經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那么為了避免出現(xiàn)受害人獲得雙重賠償?shù)牟划斝Ч词菇洜I者有一定過錯,也不再承擔侵權責任。
3、損害是由受害人的過錯或主要是由受害人的過錯造成的。受害人過錯作為一種免責事由在我國的民事立法有明確規(guī)定,但其適用需要一個前提,即經營者在合理限度內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或相對于受害人的過錯,經營者的過錯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十分輕微。因為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安全、生命、健康等盡到最高的注意。再比如某醉酒者不聽勸阻強行進入桑拿房造成損傷,屬于嚴重過錯行為,對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主要部分。即使是經營者沒有能夠有效勸阻醉酒者進入桑拿房,經營者的過錯也是十分輕微的,因為他不可能像警察或者司法人員那樣具有強制的權力。這被各國的民事立法所公認。
此外,其他法定的免責事由,如合法行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也同樣適用于與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有關的案件。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 侵權行為法[M].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1).
[2] 張民安. 安全保障義務理論的比較研究侵權法報告[R].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90.
[3] 張新寶. 經營者對服務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J]. 法學研究,2003(3).
【作者簡介】
許嬌(199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法律碩士法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