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問題,不僅關系到公民人身權利是否得到平等保護,而且還關系到國家的法律是否能夠得到統一正確實施,公平正義與和諧社會能否在全社會實現。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人身損害賠償相差甚遠,直接威脅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國家應當從平等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入手,制定科學合理統一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
【關鍵詞】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現有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法律規則存在常規項目的規范并不統一、致殘與致死的損害賠償標準不完備、以及精神損害賠償標準不夠精確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完善我國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法律規則制度上應探索研究適用城鎮標準和農村標準的具體考慮因素,同時要要注意被扶養人生活費與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的一致性。
一、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概念與含義
人身損害賠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自然人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法律制度。人身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不法侵害,造成傷害、殘疾、死亡以及精神損害,要求賠償義務人以財產進行賠償的侵權責任制度。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是自然人,客體是身體健康權或生命權,賠償的方式是財產賠償,賠償的義務人是致人損害的致害方。所謂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就是指因侵害自然人的身體健康權或生命權而提起訴訟的案件。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是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案件,包括因賠償義務人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
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是關于如何確定人身損害賠償數額的依據、原則、范圍、計算期限、計算方法的總稱。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直接關系到受害人最終得到賠償數額的多少以及其權益得到救濟的程度。不同的賠償標準,最終的賠償數額是不同的,甚至相差甚遠,這就體現了賠償標準的重要性,公平合理的賠償標準不僅能夠達到案結事了的效果,提高司法效率,而且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貫徹與執行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司法現狀分析
有權利就一定有救濟,人身損害后主要的救濟方式就是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在司法實踐中,人們一般對賠禮道歉不存在異議,但是牽扯到損失賠償的問題上,總會產生爭執。這類權利不同于財產權,它的價值是無法確定的,理論上也沒有真正提出它一旦被侵權時,所能得到補償數額,在司法實踐中,面對眾多的人身侵權行為,立法者和司法者還是不得不制定出一些標準,將人格利益的損失,轉化到一定數額的金錢。而且人們總是試圖找出一種最具合理性的計算方法來達到定紛止爭,解決民事糾紛的目的。
三、司法實踐中人身損害賠償的解決途徑
1、協商是指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對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人、義務人以及具體賠償方式所達成的協議。
2、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3、訴訟是指自然人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到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方式。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四、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確定的意義與價值
1、增強確定性,保障公平
確定性是法律的追求和價值之一,它對公平、效率、安全等均有一定的意義。私法對確定性的追求從未停息過。民法甚至被認為是“以概念計算”的法律思維方法。但是民法在追求確定性之時,忽視了權利的定量方法。而數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確定性。因此,利用數學方法對人身價值進行計量,有利于增強權利保障的確定性。通過量化分析,能擺脫過去完全依靠法官主觀上的裁量的格局,從而保障了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公正。
2、制定科學合理的人身侵權責任賠償標準
目前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并不存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賠償標準,即使已然存在多年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也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法律幸福感參數的引入,是數學與法律的有機結合,是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科學搭配。通過幸福感參數,廣泛調查搜集確定每一數量級標準,并可以根據被調查人群的職業、年齡、所處的區域進行合理的分類,確定不同的數量級,以制定科學合理的人身侵權責任賠償標準。
【參考文獻】
[1] 林 葦. 人身損害賠償若干法律問題探討[D]. 西南師范大學,2005.
[2] 李俊鵬. 論我國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D]. 中國政法大學,2006.
[3] 謝鴻飛. 精神損害賠償的三個關鍵詞[J]. 法商研究,2010(6).
[4] 葉 金.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解釋論框架[J]. 法學家,2011(6).
[5] 盛舒弘. 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研究[J].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2).
【作者簡介】
馬海寧(1991—),男,漢族,山西運城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