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役權是伴隨著土地私有而發展起來的制度,起源于古羅馬。依目前國內通說,地役權是指為了增加自己土地的利益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權利,供他人土地使用的土地為供役地,享有地役權的土地為需役地。地役權的設立屬于意定,不動產權利人雙方合意達成并支付合理對價即可設立地役權,而非必須由法律加以調整,且地役權的適用范圍與實現形式與相鄰關系均有區別。地役權作為一種對用益物權,是對物權法定原則的漏洞補充,予以彌補役權權利內容之自由、標的物范圍之廣泛性的諸多不足。
【關鍵詞】地役權;意定;相鄰關系
一、發展起源
“地役權”是拉丁文“servitutes praediales”的中文翻譯。在羅馬法規定的財產權利中,地役權可以被認為是羅馬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他物權。該權利在羅馬法中屬于役權之一類,另外一類被稱為“人役權”。羅馬將地役權解釋為土地所有權人為自己的特定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特定土地的權利。地役權的前提條件是供役地與需役地分屬于不同所有權人。“地役權”一詞被后世的大陸法系的主要國家所繼受,并在其民法典中被作為通用他物權術語而使用。
在我國近現代民法立法史上,“地役權”也有上百年歷史了。1907年,清朝政府決定引進西方法制,沈家本等修訂法律大臣,參考各國民法立法,并邀請日本法學家主編民律中的總則、債權、物權。該民律以德國法、日本法和瑞士法為楷模,強調現代法律精神。在物權一編,包括通則、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擔保物權和占有共7章。1922年,北洋政府為收回領事裁判權,責成司法部加速改革并進行民、刑法典的物權一編,亦保持了地役權的名稱和制度規范,強調地役權是以他人徒弟增加自己土地經濟效用的權利,適用于通行、用水等情形,由于地役權是為需役地通過便利而存在的從物權,故具有不可分性。1949年至今,雖然我們沒有正式的民法典,但無論是在民法典的草案中,還是在民法學教案中,均依然保持著地役權的名稱,并對地役權給予理論上的介紹與分析。
二、法律規定
《物權法》第十四章第一百五十六條: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是你為需役地。
三、地役權制度剖析
1、權利性質:從屬性的用益物權。
2、來的利益而設定。
3、權利取得:地役權基于當事人的約定而產生,但是基于登記而產生取得的效力(地役權取得與登記,適用不動產所有權的規定,出法律另有規定外)。設定地役權須為書面。
4、內容:地役權的內容以登記為準。在立法中應當明確地役權享有為行使和保持地役權而進行一切行為的權利,不得違背法律禁止性規定。
5、限制:地役權的行使必須以造成供役地權利人最小損害的方式進行。地役權人有義務維護供役地上的設施。同時,供役地權利人亦負有不得實施妨礙或者使地役權人難以行使地役權的行為之義務。
6、地上物的共同使用:在不妨礙或者損害地役權人利益的情況下,供役地權利人得與地役權人共同使用供役地上的地上物。
7、轉移:地役權不得以需役地分離而轉移。作為需役地所有權的從權利,與所有權一同轉移,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如果為供役地人的便利,當地役權人僅使用供役地的一部分時,供役地權利人得要求地役權人將其地役權行使的對象轉移至利益相當的另外位置并進行變更登記。
8、土地的分割:當供役地發生分割時,地役權依然對被分割的各部分土地有效,但是,如果部分土地已無供役必要的,該部分土地權利人得請求涂銷登記。當需役地發生分割時,地役權適用于被分割的各部分土地,但是,如果部分土地已無需役必要的,該部分土地權利人得請求涂銷登記。
9、消滅:地役權因登記機構進行涂銷登記、需役地權利人成為供役地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約定的地役權期間屆滿、拋棄地役權等行為而消滅,但是,應當辦理涂銷登記。
四、分類
就地役權而言,民法物權理論往往從不同角度對地役權作不同的分類。從存在地域和權利內容來看,物權法可以分為鄉村地役權和城市地役權。其中鄉村地役權成為地役權制度的起源類型,是地役權最初的表現形式,目的在于為農業耕作提供便利,在羅馬法的農業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依產生方式的不同,地役權被分為法定地役權和意定地役權。根據《物權法》第156條的規定,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結論:從分類來看,部分國家和地區存在的法定地役權在我國無存在的制度空間。依行使方式的不同,地役權分為積極地役權和消極地役權、繼續地役權與不繼續地役權、表現地役權和不表現地役權。依行使內容的不同,地役權又分為個人通行權、放牧權、眺望權、支撐役權等。
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地役權源遠流長。在基本范疇上,地役權的本質在于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為目的而利用他人的土地。在規則層面,地役權的主體、客體、內容、權利變動模式等方面有了新發展。內容的不特定性要求地役權通過類型實現具體化,在社會實踐中出現了與新發展相應的新類型。地役權的功能也隨之擴展,表現在基本功能的發揮以及功能發揮方式多元、領域擴大,乃釋促進社會有機團結實現等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 費安玲. 不動產相鄰關系與地役權若干問題的思考[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1).
[2] 耿 卓. 鄉村地役權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J]. 中南財經大學法商研究,2011(4).
[3] 耿 卓. 我國地役權現代發展的體系解讀[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商研究,2013-03(4).
【作者簡介】
洪霞(1992—),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反恐怖主義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