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誕生到沿用至今的82年憲法,新中國的憲法史已有六十二個年頭。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建設法治國家,“憲政”一詞又成為我國法治進程中不可不提的重要一環。本文試從美國司法審查制度分析美國運行百年的憲政體制之利弊得失,以此試為我國在新時期推行憲政制度得出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司法審查;馬伯里訴麥迪遜;布什訴戈爾
現代憲政國家都注重以完備的法律制度設計來規制國家公權力的運作,同時致力于在政體層面上通過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分立與制衡,來保證立法理性、行政高效和司法公正的政治目標的實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中國的今天,早日構建起中國特色的、成熟完備的憲法保障機制也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題中之義。西方國家的法治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在此期間,許多制度理念和制度模式經過了試驗和檢驗,能夠保留下來的思想資源和制度形態是有其一定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從中選取可資借鑒的內容,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節省摸索和試驗的成本。
一、制度創新——司法審查原則草創
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又稱“違憲審查”,確立于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馬伯里因委任狀被扣發而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起訴訟,最終時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馬歇爾給出判決:最高法院以5比0的票數宣布《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通過這一案件,美國司法部門擁有了對行政及立法部門進行司法監督的重要權力,從而成為與聯邦政府其他兩部門勢均力敵的抗衡者。
首先,馬歇爾通過此案向國家立法架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于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符合憲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立法機構不能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國家最高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于司法部門。因此,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根據這一案件所逐漸確立的聯邦法院司法審查權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聯邦法院是聯邦立法和行政部門立法和行為合憲性的最終裁定者。第二,聯邦法院是州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立法和行為合憲性的最終裁定者。第三,聯邦法院,特別是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州法院的刑事與民事程序法規,以確定這些程序法規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的要求。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所以有影響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解決一件對的事,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歷史的必然。二百年后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惟有馬歇爾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仿佛在提醒每一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榮譽來之不易,權力來之不易。
二、平衡民主與法治——現實中的司法審查制度
2000年的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經歷了36天的“世紀司法大戰”,而最終定紛止爭的卻是非民選的最高法院。2000年的總統大選結果非常接近,戈爾以三票之差落后于布什,而在選舉團中沒有哪一州的選舉票數少于3票。因此,只要任何一個州的選舉團代表的選票由布什轉投戈爾,戈爾將當選美國總統。
“布什訴戈爾案”必所涉及到的美國最高法院的審查的內容包括:1、對聯邦及州的選舉法規的解釋;2、美國總統的選舉程序;3、州政府執行機關澄清影響聯邦利益的選舉問題的行為;4、州司法機關在有爭議的選舉中與此有關的司法行為。換句話說,此案涉及到了對州及聯邦各級政府行為的審查,這些問題都是長期以來美國最高法院聯邦司法審查權的審查范圍。
在美國,選舉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但當這一憲法權利被司法權力介入時,最高法院里的九人,是否會因為他們背后的政治傾向而有失司法的公正?而本案的最終判決正彰顯了大法官們恪守了他們堅持的司法克制原則。大法官雖由總統提名,但在任職后并不全然受行政權力的管轄。雖然從黨派利益出發有明顯的傾向性,但自由意志和對法律的尊重是每一位法官超越黨派“依法”辦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歷史證明其中絕大多數的判決都推動了美國的社會發展,也對其他渴望民主法治的國家和人民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三、余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從未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應對拋給他們的憲政難題,他們總是竭力規避主動表達意見,并沒有因為手握重權而肆意妄為。或許也正是一屆屆“保守的”、以美國社會開放、自由民風格格不入的聯邦最高法院守護者,始終秉承“司法克制”的基本原則,人民才放心將決定自身權益的重任交由一個并非民選而出的部門。“較高的權威恰恰來自較少的權力,因為人們不太擔心非民選的大法官會損害他們的個人權利。”美國制憲先賢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們通過妥協的方式,將英國普通法與北美殖民的自治及制憲經驗有機結合,融會貫通,炮制出既有明確原則、又有具體條款、既可以操作、又富有彈性的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部憲法。
【參考文獻】
[1] [美]漢密爾頓, 等. 聯邦黨人文集[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2] [法]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上冊)[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1.
[3] 任東來. 試論美國最高法院與司法審查[J]. 美國研究, 2007(2).
[4] 張千帆. 從憲法到憲政——司法審查制度比較研究[J]. 比較法研究, 2008(1).
【作者簡介】
陳玓(1992—),女,漢族,山西大同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