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是時代日新月異的今天,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的背景之下,本文從兩者存在的外顯和內隱的關系出發,分析中國體育產業市場化發展的必要性和網絡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即從傳統體育產業“一邊獨大”的商業模式道路回顧、傳統體育產業“一邊獨大”商業模式的局限性、互聯網絡對加速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加速體育產業市場化過程中互聯網絡的角色扮演、“合作”路上的問題及對應措施及措施、以及對體育產業市場化與互聯網絡“合作”道路的未來展望等方面進行剖析。
【關鍵詞】體育產業;互聯網絡;發展道路;措施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進入了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傳統意義上的三大產業也在逐步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并制訂了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產業改革。而互聯網絡及相關互聯網絡內同產業以其傳播速度快、涉及內容廣、影響意義深遠沖擊著人們的感官世界,對社會的轉型發生著重要作用。而體育產業在這一變革中也無時無刻的受其的影響和推動。我國的體育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體育產業發展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把體育產業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使得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產業的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個新亮點。體育產業的發展迎來高潮時期,歸根結底就是體育產業的市場化,即市場在體育產業資源配資中其決定性的作用。而互聯網的合理利用,會使得體育賽事的營銷、體育技術的發展、體育器材的銷售、體育拓展的開發等等,得到進一步的整合和快速發展。本文以探究互聯網時代下的體育產業市場化的發展,縱觀體育產業的發展歷史,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身處互聯網下的體育產業,本應該的到騰飛,卻未分的紅利,而其他產業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傳統體育產業“一邊獨大”的商業模式
1、傳統體育產業“一邊獨大”商業模式道路回顧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之初,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壞境下,相關體育產業就開始嘗試著摸著石頭過河,發揮自身現有的資源努力嘗試著向經濟發展的鏈條靠攏,以尋求體育消費的道路以及體育產業的運營渠道,希望打破體育產業在國家經濟體系中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傳統觀念。例如,在體育產業的萌芽階段,體育場館“以體為主、多種經營”方針的形成。國家體委提出:“在優先保證發展體育事業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場館面向群眾、面向社會,并由行政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過渡,在保證體育活動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營,廣開財路,提高場館使用率,逐步做到自負盈虧,以場館養場館”。這種率先改革的模式為國家對體育產業經營性的初探。這種嘗試性的經營模式,在當時環境下確實促進了體育產業的快速騰飛,也使得我國的體育產業真正意義上的與國民經濟掛上了鉤,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到體育產業的發展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體育要實現社會化和市場化等。國家在1993年全國體委主任會議制定了《關于培育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的意見》,明確了產業要走社會化和市場化。到后來的產業發展階段,提出的全民參與,多種給所有制并存和共同興辦格局的出現,真正標志了體育產業發展的相對成熟。
2、傳統體育產業“一邊獨大”商業模式的局限性
回顧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三大階段的發展模式及政策,并結合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意見》,可以得出在特定過得歷史時期,這種以政府為主導、以權力核心、全民服務為要素的“單邊市場”模式以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原因有三:
(1)“面子工程”進而引發的體育產業發展的不均衡性。現在的體育資源配置都是以政府為主導,政府是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調整相關產業的構造,產業利潤的分配等。加上政府相關的人員的功利性,以為的追求“大、快、好”很容易造成產業發展的“大到有余,小而缺失”的尷尬局面。在加上現在中國社會的城鄉“二元化”結構,政策的傾斜力度不同,資源分配不合理、人才分配局限,同樣的造成了產業的“二元化”。
(2)傳統的市場交易模式。這種模式自體育產業發展起始終的貫穿其中。包括體育器材的買賣,體育賽事的營銷、媒體的轉播權、體育服務等。都是哪里需要,哪里出現交易,這種狹義的市場交易模式始終是中國現階段體育產業處在發展中階段的重要因素。
(3)市場化程度低。眾所周知,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在市場中進行,市場化程度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產業的發展高度,我國之前相關體育主管部門的傳統管理模式,使得我國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發展始終處于初步的發展階段。
二、互聯網的“三方介入”商業模式
1、互聯網絡對加速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
互聯網絡的出現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使得整個社會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絡就像一支催化劑,凡與其掛鉤的產業都在互聯網的催化作用下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的發展著。現在都用一個專業名詞來代替——產業互聯網。在張梓鈞看來,“產業互聯網是區別于消費互聯網的企業級互聯網應用大市場,涵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生命周期,通過網絡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動的應用、云端的資源和大數據分析,重構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生產、經營、融資模式以及企業與外部的協同交互,實現產業間的融合與產業生態的協同發展”。經過多年的認證和梳理,相關體育學者總結出大眾認可的體育產業的概念:廣義的體育產業概念是有關體育運動相關的一系列的經營活動,包括體育物質產品和體育經營兩大部分。狹義的體育產業概念是體育服務業可以在市場經營獲得利益的部分。而網絡時代下的經營方式多種多樣。例如時下最流行的B2B電商,一個企業可以通過相關平臺直接和另一家企業實現服務的互通和資金的流轉等。而體育產業的市場化主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服務的大眾化和資源產生盈利方式的多樣化,在這種先進的經營模式的推進下,體育產業的各領域可以迅速的實現資源資金、服務的交流,更好的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
2、網絡催化體育產業升華的前提是體育產業的快速市場化
互聯網絡對于產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在于其高度的信息傳播業、安全便捷的支付平臺、網絡媒體的實效轉播、簡單方便的操作流程等。互聯網絡這些優勢只有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模式下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效力。我國的體育產業自上個世紀80年代產生起,在當時計劃經濟大的社會背景下由于相關政策較少,缺乏借鑒經驗摸著石頭過河。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使的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與西方歐美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究其根本,就是我國缺少相關的扶持政策和政府權力過大,忽略了體育產業市場自身的規律。同時我國相關體育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相對模糊。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發現,“培養體育教師、教練員依然是國內體育類高校或體育產業培養人才的主體,但體育產業是一個涉及到很多行業領域的大產業,在體育人才培養上,我們的認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可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化的深度是相互作用過的關系。通過對2014年10月《意見》的解讀,筆者認為對體育產業市場化可定義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市場化:政府下放權力,還權力給市場,讓市場“自由”的去經營運轉,這種“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自由,要與政府“無形的手”緊密結合,真正形成體育產業市場化“后時代”與政府良好的互補關系。狹義的市場化:相關產業部門自主經營、相關體育公共設施實現真正“公正”,體育產業人才匯聚靠攏、放寬賽事轉播權、賽事審批權、一切都要歸根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傳統的“半封閉”的產業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實現產業的真正市場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杭寅表示,體育主管部門這種延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思維,目前還沒有迅速改變的跡象,這也讓中國的體育產業身處互聯網時代卻一直沒有真正獲得過互聯網經濟的紅利。這些定式的思維模式進而導致了我國體育產業自身改革和服務跟不上。
3、加速體育產業市場化過程中互聯網絡的角色扮演
互聯網絡在加速體育產業市場過程中扮演的是“第三方平臺”的角色,所謂“第三方平臺”即區別于傳統“單邊市場”。傳統的單邊市場就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的找相關企業和商業服務,只是存在著一手付費一手交貨的傳統交易模式。互聯網絡的“第三方平臺”即先通過網絡、相關媒體、特殊平臺先獲得大量的消費者資源,之后再通過這些媒介用以投放廣告、商業告知、平臺活動等。來尋找合適的消費群體,再者這些“第三方中介”或者通過自身的付費增值服務,來讓消費群體消費以達到他們的需求。這種商業模式被稱為“雙邊市場”。例如時下最流行的B2B、B2C、C2C。這種以互聯網絡為母體的電子商務,正在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席卷整個商業界,傳統意義上的商業交易市場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張沒有硝煙的商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隨著體育產業市場化的逐漸加速,走互聯網絡的“第三方平臺”的交易模式也是迫在眉睫。而國內首家體育產業交易平臺在也在2014年12月18日在北京成立,這將是推動體育資源產業的融合,為我國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環境的首次嘗試。
三、“合作”路上的問題及對應措施及措施
在《意見》的促進之下,我國體育產業市場化的速度正在持續加快,而互聯網是加速產業市場化的內在動力。互聯網絡對于體育產業資源能夠進行很好地整合和規范,通過對產業信息的加工、產業部門的規范,產業相關服務的調整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也會存在諸多問題。從互聯網的角度,互聯網發展速度過快,對于傳統相對滯后的商業模式形成了發展與實體硬件不匹配的現狀。同時互聯網內部環境相對不穩定。例如電商平臺的不規范,還沒形成一個統一的運行模式、形成了程序簡化、人員復雜的現狀。其次,大企業對于互聯網絡的運營較早,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一些中小企業包括新興產業形成了網絡資源的“壟斷性”。從體育產業市場化的角度,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體育產業的運營模式還是停留在政府一把手控制、分配、調整的模式下。2014年《意見》的出臺,雖然明指明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但畢竟還處在市場化的初期,政策難免會落實不到位,措施也會相對滯后。這些對互聯網絡時代下如何加速體育產業市場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于“合作”道路上出現的問題結合產業的現狀,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領域產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規范網絡環境,頒布相關網絡管理的法律,加快提升互聯網絡的基礎建設和相關網絡運營的模式。
2、提升互聯網絡的核心技術,為相關信息數據的安全性提供保證。
3、加強互聯網金融的規范,包括企業和個人的資金流轉,防止數據的泄露。
4、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加強網絡相關人員的素質,倡導文明上網,建設文明的安全的網絡空間。
5、相關體育產業部門在《意見》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尋求與互聯網合作的機會,建立多樣性、全面性的多領域合作關系。
6、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提升相關產業服務的便捷性,更好的讓廣大眾消費群體認知和接受,包括體育賽事營銷、體育死傲視轉播,器材的流通、全民健身等。
7、加強體育產業市場化后時代和互聯網絡合作的緊密性、多樣性、合法性,真正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
四、對體育產業市場化與互聯網絡“合作”道路的未來展望
魏紀中認為“現在中國體育產業面對的問題不是消費者需求不足,而是國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應少,政策不落實和組織不力。中國體育產業在加速市場化的同時,最外顯的領域就是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問題,我國對大型賽事的轉播力度遠遠落后于國外相關媒體,這與中國體育產業政策有關也,與傳統的“半封閉管理模式有關”。互聯網核心效力就是信息傳播功能,體育產業在互聯網的時代下,能在體育賽賽轉播上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加速體育產業市場化的步伐。同時在網絡的催化下,會大大減少傳統市場對體育明星效應的依賴,這樣能更好的調動市場上的稀缺資源——優秀運動員和體育明星。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同樣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未來的發展的道路上為人類的生活貢獻著智慧性的力量。同樣,《意見》的出臺,中國的體育產業也上升到國家的戰略高度,這意味著體育產業迎來了發展“黃金時期”,相信未來中國體育產業在互聯網絡的催化下,真正的實現市場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自身的貢獻。期待未來中國體育產業這朵神奇之花,開遍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迎來熱潮,人才匱乏問題顯露》[EB/OL]. http://sports.qq.com/a/20150309/016088.htm.
[2] 張林, 黃海燕, 王巖, 等. 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回顧[J]. 上海體育學報, 2008.32(4).
[3] 《互聯網以改變消費,下一步將重構產業》[EB/OL]. http://www.100ec.cn/detail--6222326.html.
[4] 魏紀中. 小康[M]. 北京:求是雜志社, 2015.
[5] 夏亮. 論大眾媒介與體育產業的互動關系[J]. 體育科研, 2009,30(1).
[6] 張婷. 論傳播媒介與體育產業開發的關系[D]. 東北師范大學, 2003.
[7] 石巖. 體育產業新政背景下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 體育學刊, 2014,11.
[8] 謝高崗, 張玉軍, 李振宇, 等. 未來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綜述[J]. 計算機學報, 2012,35(6).
[9] 蔡寶家, 杜鵑, 李順友, 等. 微博時代下我國體育賽事營銷芻議[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12,26(5).
[10] 郎達·豪本. 互聯網的國際和科學起源及網民的出現[J]. 2008,5(2):77-85.
[11] 劭洪波, 劭春燕, 等. 互聯網下的商業模式—從源生價值、平臺價值到網絡價值的遞進[J]. 現代國企研究, 2003,11.
[12] 李健. 基于無線網絡微平臺環境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推廣模式研究[J]. 網絡與信息工程, 2014,22.
[13] 黃海龍. 基于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研究[J]. 上海金融, 2013,8.
【作者簡介】
鐘瓊(1992—),女,江西宜春人,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