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并對做好金融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這指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金融改革的總體框架與路線圖,改革力度超過預期,對銀行業改革與發展也呈現出新趨勢。
【關鍵詞】“十三五”規劃;金融業;銀行業;改革;發展
一、當前銀行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需要以更加清醒的頭腦來清晰判斷和準確把握形勢,以更大的智慧和信心來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以更加堅韌執著的耐心和勇氣來破解難題,化解矛盾。重點要認清和把握以下機遇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我國經濟正步入增速調整、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增速雖然調整,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增長趨勢將更加平穩,增長動力將更加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市場活力將進一步釋放。這對銀行業而言,一方面,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涌現,必將對銀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等,也將為銀行業盤活存量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可能加速風險暴露,增加風險管控難度。
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金融市場要素和參與主體的改革,將對銀行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商業銀行擴大自主經營權和加快金融創新,但也會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帶來挑戰,匯率市場化改革可能增加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產品運營空間,但也會對商業銀行的人民幣外匯金融工具創新和自主定價能力帶來挑戰;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有助于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經營活力,但其強烈的逐利動機也可能帶來過度冒險傾向。
總體上看,我國銀行業依然處于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趨勢沒有變,發展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應對挑戰彈性增強等關鍵特質沒有變,改革創新動力充足、活力強勁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同時,我國銀行業多年改革發展,還為應對風險挑戰積累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堅定的決心,推動我國銀行業爬坡過坎,邁上新臺階。
二、“十三五”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方向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改革事業進入“攻堅期”。銀行業要繼續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方向,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基本底線,堅持持續推動銀行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力爭到2020年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業機構體系,著力加強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去產能、權利支持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堅持創新新理念,提高服務質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銀行業要依靠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探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新道路。一是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銀行業要健全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作機制,探索投資貸款聯動等契合創新創業企業生命周期特點,符合我國實際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繼續推動設立科技信貸專營機構,推動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助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二是加快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積極發展互聯網加金融的商業模式,加強大數據的采集、開發和應用,在風險防控,營銷,集約管理等方面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堅持共享理念,增進人民福祉。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銀行業將是改善民生,大力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普遍性,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落腳點,堅持風險為本,提升競爭能力,堅持風險為本理念,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新常態的各項要求,加快轉型發展,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力度,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永遠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銀行業系統要把加強黨的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黨對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把黨要嚴格管黨,從嚴治黨同推進銀行業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意識,重點強化政治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小結
國際經驗反復證明,金融越是發展,就越需要強化監管。為引領我國銀行業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行穩致遠,必須全方位加強監管。一是全面推進銀行業法治建設。按照依法治國方略,堅持法治思維,完善銀行業法規制度體系,推進監管執法組織架構改革,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二是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合理劃分監管職責和權力,進一步向基層下放審批權限,提高監管透明度,確保依法監管效率不斷提高。三是完善宏觀審查與微觀審查有機結合的監管框架。推動落實資本和流動性等新監管標準。健全實現審查監管體制,推進重要性銀行,周期資本監管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金融金融監管協調,加強頭籌規劃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不斷提高為民監管,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焦文璐(1990—),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