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邯鄲市三區即邯山區、叢臺區、復興區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劃分依據,繼而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對社區健身路徑的基本情況、社會保障和路徑鍛煉者的基本情況及參與者對健身路徑的態度做了較全面的調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本市健身路徑在現狀中所存在的不足,不同年齡段、層次的人群在參與鍛煉時所存在的差異,以及季節變化和組織、管理上的缺陷對健身路徑發展的影響,加強路徑的管理與維修、增加器械的種類與數量,利用各種媒介體加大對健身路徑的宣傳力度。旨在提高居民對參與健身路徑鍛煉的主觀意識,養成良好的的生活習慣,為邯鄲市社區健身路徑的開展提供有效地理論參考。
【關鍵詞】邯鄲市;健身路徑;社區;居民
邯鄲市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和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擁有趙文化、夢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的古都。自從邯鄲滏陽河畔出現健身路徑以來,健身路徑如春雨過后的竹筍般走進大眾生活,逐步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健身路徑的使用,促進我市社區體育的良好發展,推動本市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一、結論
1、邯鄲市社區健身路徑現狀存在的不足
叢臺區健身路徑總量雖多,但其區內的人口密度較大,使得人均占有量少。雖然復興區健身路徑總量最少,但因其人口密度小,使人均占有量大。在對各社區的進行實地走訪調查時發現,本市的新型社區雖然已安置了健身路徑,但由于健身路徑器械的種類不全、數量不多,從而嚴重影響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在參與健身路徑鍛煉的差異性
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顯示,參加健身路徑鍛煉的人群是以61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年齡的下降導致參與鍛煉的人群比例也在降低。參與鍛煉最少的人群是18-30歲的青年人,說明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由于學習工作忙、生活壓力大,導致這個階段的人群缺乏鍛煉。
3、不同層次階段的居民參與健身路徑鍛煉的差異性
參與健身路徑鍛煉的人群在性別方面沒有存在太大的差異,通過調查數據得出,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最大,閑暇的時間讓老年人參與鍛煉時在時間上得到了保障;其次在參與健身路徑鍛煉的人群中學歷也存在差異,本科學歷的在樣本量中居首位,本科以下參加健身路徑鍛煉的人數比例則很小,隨著學歷的下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有所減少,說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對體育健身有著更加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4、邯鄲市社區健身路徑在組織管理上的不足
首先群眾對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缺少專業的指導,不能更深層次的了解健身器材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其次路徑的損害程度較大,維修力度不能滿足鍛煉人群的需求;再次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維修工作得不到保障。
5、健身路徑的開發建設所帶來的效益
邯鄲市社區健身路徑的發展,器械種類的逐漸多樣化、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不但豐富了大眾健身的內容和方式,還能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識,使更多的居民參與路徑的鍛煉,同時還美化了社區環境,并逐步完善市區的整體規劃。
6、季節變化在居民參與路徑鍛煉時所存在的弊端
四季氣候的不同給居民參與路徑的鍛煉造成很大的困擾,冬日里凜冽的寒風和夏日悶熱的天氣大大減少了人們外出的次數,導致健身路徑在冬夏兩季的使用率。春秋兩季增加了人們的外出次數,大部分人群則選擇在春秋兩季參與鍛煉。
7、居民在路徑鍛煉時所持的態度對鍛煉效果的影響
參與鍛煉的動機和閑暇的業余時間是居民參與路徑鍛煉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只擁有的閑暇的業余時間而沒有鍛煉的動機,在參與路徑鍛煉時則達不到應有的鍛煉效果;只有參與動機而沒有業余時間,間接導致居民不能參與健身路徑的鍛煉,說明鍛煉的動機和閑暇的時間是構成參與路徑鍛煉的主觀因素。然而對健身路徑的主觀評價和認識影響著人們對健身意識的理解,健身意識的提高能夠促使居民參與鍛煉的次數,所以說持有正確的態度對鍛煉的效果有著不可分割的影響。
二、建議
1、加大健身路徑建設的力度,充分利用社區的空間面積,對社區的空間地帶進行規劃,結合社區周圍環境進行布局選址設置,增加路徑器械的種類、數量。
2、根據參與路徑鍛煉人群的不同,增加一些適合各階段人群參與鍛煉的路徑設施。
3、在健身器材的旁邊配備使用說明、簡圖,樹立安全警示牌;在雜志、書籍、刊物上大力宣傳健身路徑。
4、及時更新陳舊的設施,購買有質量保證的器材,做好售后的服務工作;對健身器材定期進行檢查維修,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消除安全隱患。
5、培養更多的專業社區指導員,并對已上崗的社區指導員進行定期培訓。
6、針對季節變化對人們參與路徑鍛煉的不同的健身效果進行宣傳,制作宣傳頁或公益廣告,利用各種媒介體將在不同季節參與鍛煉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告訴大眾。
7、作為一名當代體育大學生,為全民健身工程的發展貢獻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呼吁全民參與健身路徑鍛煉。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委.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S]. 國務院, 1995.
[2] 李相如, 范青慧. 我國健身路徑工程特征與未來發展[J]. 中國體育科技, 2005,4:96-98,105.
[3] 胡玲玲, 魯麗華, 徐麗萍. 湖城市吳興城區社區健身路徑現狀研究與分析[J]. 大眾體育, 2010.2,6:136-137.
[4] 屈東華, 史友寬, 孫永勝, 周屹嵩. 全民健身路徑現狀調查——以開封市為例[J]. 陜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008.6,2:28-29.
[5] 譚言言. 河南省全面健身路徑設置與使用現狀的調查分析[D]. 河南大學, 2006,5.
[6] 李一良, 陳家鳴. 社區健身路徑對健身行為的影響——以沈陽市銀山小區為例[J]. 遼寧體育科技, 2012.2,1:30-32.
[7] 楊立超, 劉 婷, 王廣亮.我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發展歷程——存在問題及對策[J]. 浙江體育科學, 2010.32,2:7-12.
[8] 王安然. 沈陽市五區全民健身路徑現狀研究[D]. 沈陽師范大學, 2011,6.
[9] 孫慧紫. 全民健身工程在_田徑之鄉——唐山市區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 首都體育學院, 2013,5.
[10] 崔 謙. 信息化時代陜西省全民健身路徑發展研究[J]. 網絡與信息工程, 2013,22:118-119.
[11] 胡 徽. 沈陽市區全民健身路徑使用與建設狀況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D]. 四川大學, 2007-4-15.
[12] 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 體育概論[M].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1.
[13] 劉 靜. 石家莊市“健身路徑”運行情況及社會效益的調查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2008,8.
[14] 于可紅, 江鐵峰. 杭州市社區體育“全民健身路徑”的使用與管理調查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 2005.41,2:127-130.
[15] 廉鴻儒. 大連市主城區小區全民健身路徑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D]. 遼寧師范大學, 2012,4.
[16] 張效博. 秦皇島市社區健身路徑的設置及使用狀況研究[D]. 吉林大學, 2012,6.
【作者簡介】
崔佳帥子(1992—),女,漢族,河北省唐山人,四川師范大學2015級體育教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