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這個概念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涉及的領域包括新能源利用、綠色建筑、綠色消費、綠色經濟等。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研究建設低碳城市的影響因素,尋找建設低碳城市的捷徑,既有理論價值,也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氣候變化;低碳城市;建議
眾所周知,化石燃料的燃燒、人類生產、建設、交通、生活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城市進行節能減碳對世界氣候變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而如何使城市在既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減小碳排放量,從而保證城市經濟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即發展低碳城市變得極具意義。
一、能源發展的低碳化:基底低碳
從基底上改變能源供給,加速從“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轉變,徹底實現城市的低碳和零碳發展。這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煤炭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一轉變是相當困難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為69.1%,石油比重為21%,天然氣、水電、核電、太陽能等所占比重為9.9%,而同期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只占27.8%,石油占36.4%,天然氣、水電、核電等占35.8%。因此,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發展碳中和技術、碳捕獲和埋存技術等,實現煤的清潔、安全、高效利用。另外,充分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二、經濟發展的低碳化:結構低碳
經濟結構決定能源的消費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第二產業的能耗強度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2006年第一產業的能耗強度為0.34噸/萬元增加值,第二產業為1.73噸/萬元增加值,第三產業為0.41噸/萬元增加值,第二產業的能耗強度為第一產業的5倍多,為第三產業的4倍多。產業結構影響能源消耗總量和經濟能耗強度,第二產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為了降低經濟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我國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嚴格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從結構上實現經濟的低碳、高效發展。
三、社會發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物質和舒適生活的需求也與日俱增。2000年生活消費耗能量為14911.83萬噸標準煤,2006年增加為25387.87萬噸標準,為2000年的1.7倍。主要原因是電冰箱、洗衣機和彩電等家用電器的普及;城市規劃的失誤導致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居民平均交通距離不斷增加,而公共交通相對滯后,使得對私人汽車的需求不斷上升。為實現城市的低碳發展,人們要改變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通過調整交通方式,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的發展可以有效削減未來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通過調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對于辦公樓、賓館、商場等大型商業建筑,公開其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能源審計,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四、技術發展的低碳化:支撐低碳
低碳技術是指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包括在節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一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它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部門。低碳技術是實現我國城市低碳發展的核心,是提升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是實現我國城市跨越式發展的途徑。為獲得低碳技術,我國城市一方面可以通過清潔發展機制引進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重點攻關中短期內可以獲得較大效益的低碳技術,尤其針對提高重化工行業能耗的新技術。
同時,還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成立由政府帶頭,發改、財政、國土、環保、規劃、建設、交通、公安、農業、林業、園林、工促、科技、教育等部門為成員的低碳城市建設協調機構,成立統一的低碳城市管理部門,統籌低碳城市建設與節能減排項目的實施。成立低碳城市研究會,推廣低碳理念,開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城市建設等相關領域研究。
2、制定規劃,明確任務
加快制定《低碳城市發展規劃》,進一步細化建設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規劃分別制定低碳產業、低碳社會、低碳交通等相關專項發展規劃。
3、政策引導,加大扶持
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優先保證低碳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支持低碳重點工程、低碳產品和低碳新技術推廣應用。在財政預算內安排低碳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和低碳城市研究相關工作。在政府采購、城市建設等方面,優先考慮本地化的低碳產品。通過與國內外低碳領域先進單位合作,吸引相關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隊伍。
4、加強合作,建立聯盟
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載體,以低碳城市建設為主要內容,以低碳城市研究會為依托,加強與國際相關組織、國內外先進地區和研究機構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發展合作機制和低碳城市聯盟。引入“碳稅”、“碳排放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手段,對區域內的碳排放水平進行經濟調節。積極探索“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實施轄域內試點或可能的跨區域試點,成立跨區域交易中心。
5、加強宣傳,全員參與
將節能減排和建設低碳城市宣傳作為重大主題,制定宣傳方案,開展宣傳活動。通過產業發展、技術交流等途徑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樹立“低碳城市”形象。主要新聞媒體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進行系列報道,刊播低碳城市建設公益性廣告,形成政府引導,重點工程示范,企業與居民廣泛參與的“低碳城市”建設格局。
面對全球能源危機和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我國傳統的粗放式城市發展模式必須改變,建設低碳城市是這一改變的必然模式和結果,其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低碳城市符合節能減排的主題,能夠為人類提供更加適宜人居的生活環境,建設低碳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建設低碳城市有利于搶占全球經濟制高點,促進我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并且帶動相關領域的發展。
總之,低碳城市像所有具有先進屬性的新鮮事物一樣,在開始的推廣階段必然是障礙重重。這里面有方方而面的因素,但是,通過政府和群眾的不斷努力,建設低碳城市蘊含著巨大的潛在效益,從長遠來看,發展低碳城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因此,我們相信終有一天,建設低碳城市會導致導致一場低碳革命。畢竟在21世紀,國際社會的低碳運動己是推波助瀾,波及全球。在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模式的慘痛教訓之后,人類終于逐漸覺醒了,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低碳的浪潮必將一浪高過一浪,席卷了各個領域。但是,本文僅從建設低碳城市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發掘當前建設低碳城市面臨的困難和阻撓,最后分析了影響我國建設低碳城市發展的影響因素,根據這些分析有提出了一些建議,為建設低碳城市尋找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
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低碳城市建設一定會蓬勃的發展,且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低碳的城市中,我們將享受更美好的生活。這才是發展低碳經濟、提倡低碳生活、建設低碳城市的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
胡普超(1975—),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工程管理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