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教平
2016年2月,教育部發布通知擬推行“多校劃片”,此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被不少媒體解讀為“遏制熱炒學區房的應急之策”;網絡平臺上,一則《教育部擬推行多校劃片,學區房真的白買了嗎?》的帖子更是引發高度關注。一時間,“多校劃片”能否給學區房降溫的爭議持續不斷。
不可否認,隨著近年來教育改革在保公平、促均衡上的深度推進,遏制擇校熱漸成社會共識,相關政策日益收緊,但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甚至懸殊的地方,家長擇校沖動仍十分強烈,由拼條子、拼關系轉為拼爹、拼房。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多校劃片”的舉措被解讀為針對熱炒學區房的應急之策也著實可以理解。但如果認為此舉只是針對熱炒學區房,就大大低估了“多校劃片”的意義,既不利于教育公平、均衡大環境的構建,也不利于對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教育價值觀的引導。
關于“多校劃片”的具體內容,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說得很明確,即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根據《通知》要求,“多校劃片”會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熱點學校名額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未能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仍實行就近入學。
這實際上有點類似于不少地方近年來大力推行的優質高中“名額分配制度”。不同之處在于:一是名額上沒有限制,全通過電腦隨機派位分配;二是分配對象不是一個個學校,而是一個個小區。表面上看起來這是針對熱炒學區房的應急之舉,實乃遏制擇校熱的較好切口,通過此切口,可以一步步促進家長、辦學者和整個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形成“適合才是最好”的家長擇校觀、學校發展觀、教育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進而實現教育的公平、優質、均衡發展。因此,“多校劃片”的意義不應被低估。
在筆者看來,“多校劃片”至少有四重意義:一是體現了政府部門遏制擇校熱、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發展的決心、意志,對任何有損于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的現象,不會聽之任之;二是從家長的角度講,“多校劃片”有助于引領家長看清形勢的發展,再次讓家長認識到,教育不像買彩票,不能心存僥幸靠運氣,不應該傾全家之力在擇校問題上“畢其功于一役”,從而及早回歸到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上來;三是從辦學者的角度看,“多校劃片”讓有志于教育的辦學者進一步堅定了“不擇生源”、“有教無類”、“讓每一個孩子都成才”的育人信念;四是從整個社會來說,“多校劃片”傳遞出教育必須回歸本質,杜絕浮躁的信息。在這方面,不僅政府部門需要盡職,也需要每個人盡責。
“多校劃片”如何在執行中真正落實到位,并在促進理性擇校方面產生應有的作用,頗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