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科鵬
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使命。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職業教育應與之相輔相成地發展。然而事實上,社會上對職業教育還存在一些偏見,致使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強。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隨著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學習好的初中畢業生的首選不再是中專,而是普通高中。
如今,好學生上普高,成績差的學生上職高,儼然已成為事實。盡管國家大力倡導職業教育,但在大多數考生和家長眼里,上職業學校實屬無奈之選,普通高校或高中錄取不上的學生成為職業學校生源的必然選擇,最后造成“職校是末流校,職校生是末流生”的現實,職業教育逐漸被邊緣化也就不足為怪了。
盡管近年來職校優秀畢業生的勵志故事不時見諸媒體,但大多數職校生職場發展空間小、待遇低似乎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單位招聘員工時要求985、211院校畢業似乎也說明了“英雄要問出處”,在公務員等考試中,或干部提拔等涉及個人發展的道路上,“本科以上學歷”幾乎是普遍要求,學歷歧視無處不在。筆者參與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逾六成的學生認為職校畢業生就業前景差、社會地位低,而超過九成的學生表示自己接受職業教育是無奈選擇。
從另一方面來看,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和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盡管對職校生的培養質量有所提高,但其自身整體素質仍不盡如人意。在職業技能方面,依舊有部分學生學無所長,甚至沒有基本的專業技能,這使得用人單位在招聘職校學生的時候不得不謹慎考慮。除了專業技能方面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之外,有部分職校生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依然有待進一步提高。一家混凝土公司在選聘了幾名職校畢業生培訓上崗后,卻因為其中一名學生電腦數據設置的錯誤而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耽誤了客戶的工期,險些釀成建筑質量不合格的大禍。也因為這一事件,這家公司從此不再招聘這家職校畢業生。盡管不能因一葉的飄落而懷疑春風的誠意,但職校生總體素質的提高確是社會各界共同的期待。在此情況下,社會對職校生有所偏見就不意外了。
民進北京市委會一份關于《首都職業教育發展的調研報告》顯示:北京基本處在“普高高熱、職教叫冷”的狀態。其實從全國來看,普高、職教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豈止北京一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融化職業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堅冰,也非短期就能解決,可謂任重道遠。
對于教育部門而言,進一步深化招生錄取制度改革,完善單招、注冊招生制度,真正想出實招,杜絕職校成為“護盤兜底”的籮筐,把真正喜歡職業教育、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好學生錄進來、培養好、送出去。人事部門要深化各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打破學歷、文憑壁壘,切實落實大國重技戰略,讓更多職校生真正能有好待遇、好前途,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上職業教育、愿意接受職業教育。對于職業學校而言,進一步改革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讓更多企業愿意聘用職校生。對于職校生而言,明確目標,端正態度,強化技能,提高自身素養,從根本上改變自身形象,做合格的職業人,讓更多的企業愿意提供更多的崗位給職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