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軍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臺“發動機”,但長久以來卻飽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學生低人一等”、“職業院校畢業只能干粗活”等等觀念成為了一種社會“共識”。但是,我國對基層技術人員的需求量很大。“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9年超過95%,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連續3年超過90%。”教育部長袁貴仁在2016年2月24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報告如是說。
筆者認為職業教育飽受歧視,一方面“哀其不幸”——社會對職校文憑歧視、職校生源良莠不齊、就業質量總體偏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另一方面,對職業院校“怒其不爭”——辦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水平低下、與社會需要脫節、無法及時應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等。
職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基層,是較為辛苦的一線產業。在目前的人才體制下,他們極有可能做一輩子藍領,作為一線普通勞動者,評優樹先、晉級加薪等尚且不易,而福利待遇以及各種社會保障等與機關、事業單位及大型國企仍有不小差距。工作艱苦、薪水不高、地位不高、晉升渠道窄、職業發展沒前途……種種不利,都說明社會人才觀和用人制度不盡合理。因此,家長和學生大都態度堅決地就讀普通高中、普通大學,萬不得已才去讀職校,這就是社會最基本的“民情、民意”。于是職校就一直缺乏吸引力,生源也一直較為緊張,這使得職業學校在入口端和出口端都遇到瓶頸問題,導致入口、出口不暢。
黨和國家近年來不斷提出 “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在薪酬、落戶、培訓、精神激勵等方面采取措施,真正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當前,中國在走向制造業強國的過程中,亟需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來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此,在思想引領上,全社會應樹立全面、科學、新型的人才觀,不斷完善優化用人制度,充分發揮基層勞動者的積極性。在教育實際行動上,只有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培養出社會需求的高技術人才,職業教育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