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凌云
【關鍵詞】 班集體;自我教育;評價;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35—01
如何在班集體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分辨是非的能力弱等因素影響,不能很好的把宏觀的現象客觀地體現出來,在現實中就達不到自我認識的能力。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在班集體中從多個方面讓學生正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并自覺遵守。
一、班主任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自我評價意識
1. 喚醒學生的自信心。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喚醒。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說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喚醒。”那么,如何才能喚醒學生們的自信心呢,這就需要老師的鼓勵和正確的引導和表揚。學生有了自信心才能找到自己的優缺點,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別人,才能具備自我教育的意識。
2. 班主任要學會欣賞學生,引導學生客觀評價自我。只有學生樹立了自信心,才能更客觀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培養自我評價意識,才能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日常的工作中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為培養這種意識,我在每周的班級教育會上組織同學們讀一些名人名事,學習身邊的先進事跡。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這些人和事,從中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增強自我教育的自覺性。
二、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參加自我教育的實踐活動
1. 責任到人,管理自我化。班主任老師采取班干部責任化,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班干部再以小組為單位,把相應的事務落實到小組長身上,這樣班級里的各項工作都具體到個人身上,井井有條,責任到人。這樣的管理不會因為班主任不在而失去秩序,失去管理自我的意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仔細觀察學生們處理事情的過程,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并及時地進行總結、鼓勵和表揚,以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
2. 采取老師學生換位換位管理模式,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在班集體中,學生是主體,班主任的工作如何開展,如何有效地落實在這些主體上,這要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如我采取了“學生班主任換位化”的辦法,建立了“小班主任”管理體系,每人輪流當一天“小班主任”,這一天學生全權負責班級的事務,組織全體同學參加集體活動,做個別學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檢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等,班主任則要當一天的學生。到了周末開班會時,各個“小班主任”要總結這一天的工作情況,同時談這一天的感受,老師要談這一天的學習感受。
通過這樣的換位管理模式,不但體現了班級工作的開放性、民主性、公正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學生體會到了責任的意義。 通過這個方式,學生也會更好地理解老師對他們平時的要求,把這種“別人要我干”變為“我必須這樣做”的行動,從而增強其自我管理的自覺性。
三、班主任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1. 制定目標,培養自覺性。只有制定了目標,學生才能控制自己朝著目標奮斗。如在組織郊游、外出看電影等活動時,先讓學生討論注意的事項,由班長做好記錄,并在出發前提醒大家注意事項。這樣,在活動中,大家就能約束自己,加強自我控制能力,并相互監督。
2. 告訴方法,克服矛盾。一般說來,小學生都較貪玩,玩到興奮之時,行為就失去了控制。所以,老師就要事先告訴學生必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規定好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告訴學生自我控制的方法,約束好自己,從而使自己平心靜氣地做好每一件事。
3. 借助集體,自我監督。每個班集體都有規章制度,班主任如果能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自然就會用集體的制度來約束自我。班主任老師要充分調動班集體的凝聚力,團結學生,用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
四、班主任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能力
1. 引導學生學會競爭,促其參與。有了競爭,班級就能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在班集體建設中,鼓勵學生多參與活動,開展各種各樣的競賽,組織孩子讀書,講故事,看誰積累得多,可促使學生不斷地激勵自我,肯定自我。
2. 讓學生訴說成功,滿足興趣。每一個人都有得到別人認可的愿望。在日常工作中,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訴同學或父母,便使學生從他人的贊許中獲得滿足感和自豪感,在他人的贊揚中獲得自信,體驗成功的樂趣。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