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蕾 毛志遠
摘要:指出了當代科學技術作為反映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文化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間技術自產生以來,已應用于制造業、農業、建筑業等多個領域,在風景園林中引入中間技術的理論和應用,也為探索可持續的生態風景園林之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中間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3302
1 引言
城市在產生之初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城市發展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穩定的。直到工業革命的爆發,城市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此人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促使了政府及公眾開始反思城市與自然的關系。風景園林專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為公眾、為城市也為自然而服務。
任何領域的發展都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技術的發展,作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風景園林專業當然也不例外。在當代社會,科技作為一種反映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每一次人類社會上的技術變革都帶來人類生活、生產上的巨大改變。掌握科技,也就意味著先進。正像《北京憲章》中所提到的,充分發揮技術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是新世紀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指出21世紀仍將是多種技術并存的時代[1]。但是,縱觀人類城市的發展,先進的技術未必都適用,而適用的技術未必都先進。因此,“適用恰恰是實實在在的先進”,也就有了中間技術的產生。
2 中間技術的內涵
2.1 中間技術緣起
中間技術最早源于“適用技術”這一概念,是由法國技術哲學家埃呂爾提出,強調技術與經濟的最佳平衡點。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提出了“中間技術”理論:如果把發展中國家的本地技術稱為1英鎊技術,發達國家的工業技術稱為1000英鎊技術,那么介于1~1000英鎊之間的技術就是中間技術[2,3]。
2.2 中間技術與高技術、低技術的對比
高技術指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新材料、新設備等。如新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逐漸增多,科學體現規劃設計中的各項參數,形象直觀展現設計思路及設計要素。如一些玻璃纖維材料、納米材料等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設計的思路,打破了設計的局限,能為景觀的創新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因此,一些景觀設計師偏愛高技術的使用,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時代氣息,但通常造價較高。另外由于技術的先進往往能夠彌補一些設計的缺點,易造成空間的雷同,對現有地域環境的忽視。
低技術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強調低成本、低維護,盡量采用一些本土大量存在的材料作為基礎的設計要素,結合自然條件與經濟基礎,采用較低技術含量的施工方法進行創作。但由于自身成本的限制,難以產生精品。
中間技術是一種介于高技術和低技術之間的技術,是在兩者之間的權衡,強調技術的使用應與環境保護、城市經濟相協調。它與低技術相比,效率要高得多;與高技術相比,要經濟得多。
中間技術打破了傳統與現代的隔閡,立足于本土之上,著眼于場地精神。中間技術強調技術的運用應與生態自然相結合相協調,反對一味求新求異求奇;強調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實現環境自身的良性循環,但并不排斥先進技術的使用;提倡技術材料的選擇滿足人的空間需求。另外,中間技術提倡對于可再生性資源的利用,如風力、水力、地熱、太陽能等[4,5]。
3 中間技術在風景園林領域中的應用現狀
風景園林主要包括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兩個方面,景觀規劃是指在較大范圍內,基于對自然和人文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來安排最適合的地方以及為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方式。景觀設計則是對特定地方的具體設計,相對范圍較小。不管是景觀規劃還是景觀設計,技術的利用都貫穿其中,必不可缺。
中間技術是一個變化概念,而非固定概念。在實際的景觀規劃設計中,無法清晰地定義哪一項技術為中間技術,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反思其中,集中體現的是深刻的生態思想、地域思想以及人性思想。
這種思想對當代風景園林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如20世紀70年代初的生態主義建設思潮。新時代的景觀規劃設計應當是在體現個性風格的同時,以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為設計出發點,通過分析不同的發展方法與手段,定位中間技術,并合理利用以體現生態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目標。
如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景觀改造。魯爾工業區是德國傳統的重工業區,但由于先進技術的發展,一度處于破敗頹廢的狀態。但魯爾工業區并沒有一直廢棄下去,而是在積極思考土地轉變的同時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對于一些廠區原有的廠房、采煤場、煙囪等工業景觀進行整體維護再生,賦予其新的生命,成為德國工業區新的旅游資源與代表性景觀[6]。在景觀材料的選擇上,對原有廠房建筑進行改善再利用,變為藝術舞臺、主題展覽館、攀巖訓練場等,其中一座高100m、寬62m的廢瓦斯槽被改造成一座每個月可吸引20萬名游客的太空意境展覽館;在景觀技術的選擇上,采取植物吸收、局部更換土質等方法,有效針對自身場地問題合理改善,形成自我修復的系統;合理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資源,創造出一片十分受人們喜愛的生態場地。
如上海世博公園的景觀建設。上海世博公園是在上海博覽會建設期間建設的,既要體現技術的先進性,又要合理分析其可行性。在白蓮涇公園中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中,采用“生態浮島”技術,既可以修復改善其水質,營造優美的景觀效果,還能為鳥、水生動物、微生物等提供棲息和附著生長地以及魚的產卵地,形成完整的水生物系統。其浮島裝置是先采用中空的PPC管作為水下支撐,然后把裝有纖維介質的網袋掛在浮島上,再在介質上種植植物。植物的選擇如在水中,則可以選擇具有觀賞和修復功能的浮水植物,如鳳眼蓮、睡蓮等;若靠近岸邊,則可以選擇蘆葦、香蒲、慈姑等挺水植物。另外,還綜合運用了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土質改良等多項生態技術措施改善整體綠地環境[7],深入實踐生態精神,融入了人與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訴求。
4 中間技術在風景園林領域中的應用前景
風景園林的發展正在日益走向生態、走向文化、走向區域以及生態與技術的結合[8]。中間技術注重技術與場地的適應性,注重技術與自然的協調性,注重技術與環境的可再生性。正是由于這些特征,使得中間技術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中得到越來越多景觀設計師的青睞。
中間技術以符合自然生態可持續的設計理念為依托,在景觀設計中表現出與環境和諧地發展,這樣既可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降低能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僅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也為生態園林的創作提供了新思路。但中間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不具有絕對性,在不同的適用條件和相對時間上對應不同的選擇,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其自身的定義也在不斷更新。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中,如何做到真正發展、運用中間技術,如何達到技術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是最難的問題,也是中間技術研究以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于冬波.當代西方建筑的技術指向[J].設計語境,2006(3),7~9.
[2]牛桂芹.舒馬赫的“中間技術”評述[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7(6).
[3]王研蕾,張 蓉,李紅菊,等.論舒馬赫謀求發展的觀點:讀《小的是美好的》有感[J].書評,2005(4):223~225.
[4]戴 錦,程硯昆.技術生態化問題[J].科技管理研究,2007(2):21~22.
[5]莫天偉,王羅佳,莫弘之.文化產品與因地制宜[J].城市建筑,2009(4):14~16.
[6]馮革群,陳 芳.德國魯爾區工業地域變遷的模式與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93~98.
[7]上海園林(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世博會園區景觀綠化建設[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8]吳祥艷.對我國當代風景園林行業發展走向的思考:第三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交流會感晤[J].中國園林,2002(2):54~56.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tempora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Intermediate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anufacturing,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ntroducing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into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n provide useful thinking for exploring the road of mor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application